“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要防止引发新的文明冲突
在“一带一路”文明圈建设中,要自觉防止搞一种新殖民主义文化,引发新的文明冲突。“一带一路”核心区是伊斯兰文明带,美国、英国和法国在这个地区用西方二元对立的排他性文化长期经营,但从塔利班、基地组织、阿拉伯之春到伊斯兰国,今天的伊斯兰世界与西方国家的文化对立,及其表现为“恐战”与“反恐”的伊斯兰与西方国家的军事战争。中国要用一种平等和包容的态度,跟“一带一路”国家进行近似或共性文化圈的探索,挖掘和讲述中国与文化圈内国家在文化、宗教上的密切交往和相互学习的故事,让中华文化与沿线国家近似的、共生的或共性的文化,创造性地进行大融通,共同营造“一带一路”文明圈。例如,文化上寻找合作可行的契合点,提出和实施文化上的共同和共通项目。再如,配合“一带一路”上的经济走廊,设立内容丰富多样的丝路文化走廊,其中包括丝绸文化走廊、陶瓷文化走廊、巴扎文化走廊、商旅客栈文化走廊、伊斯兰建筑文化走廊等。
无论是搞文化强国项目,还是做“一带一路”的文化项目,政策制定者一定要接地气,不能只依教科书和媒体所给的角度来看世界,而要学习站在当地人的立场来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中国媒体在宣传报道“一带一路”时,需要一个谦卑的态度。“一带一路”上的很多国家,历史上多次被其他民族征服和同化,近代被西方国家殖民或半殖民。这些国家对外来民族在经济上文化上的突然涌入,是很敏感的,如蒙古、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坦等。在“一带一路”文化传播中,要让当地人看到“一带一路”不是来征服的、不是来殖民的,而是伟大的丝绸之路精神的复兴。我们需要学习古人法显、玄奘的精神,怀着谦卑的心态,去尊重、了解、传播各地文明,而不是盲目的自信自大。“一带一路”文化强国的基础是民众间的面对面交流,要从小的项目和小事做起。中国要通过媒体报道、广告、论坛、音乐会、美食节、时装节、体育比赛、现代艺术展、画展、摄影展、电影节、文物展、“一带一路”旅行写作大赛等不同的方式,讲“一带一路”上真实的人物和故事。
(作者为西南政法大学全球新闻与传播学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媒介素养与跨文化对话教席负责人)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健全正确引导舆论的体制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ZDA048。】
【参考文献】
①《中国一带一路规划正式公布(全文)》,新华网,2016年04月21日。
责编/高骊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