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周刊·政治·学者专栏·吴忠民 ⑥】
所谓民众期望值,主要是指民众一种比较普遍的心理期待,民众在某种情形下比较普遍地希望某种事情的发生,比较普遍地希望某种目标的实现。
民众期望值实际上是民众基于特定历史和现实环境而形成的某种普遍且重要的目标,事关民众的希望和可能的未来前景。民众期望值对于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具有不可替代、十分重要的意义。民众期望值本身如若恰当合理,而且又能够得到恰当合理满足的话,则会形成有效的社会整合力量,助推社会安全运行,并且会形成一种有效的动力,助推社会健康发展。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民众期望值都是恰当合理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民众期望值会呈现出某种程度不同的不恰当不合理的情状。重要的是,民众期望值如若超出恰当合理的边界,则不仅不可能得到必要的满足,而且会形成一种负面的力量,损害或是扭曲社会的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进一步看,民众期望值如若严重越出恰当合理的边界,同时又是十分强烈,则会形成严重的社会负面效应。
显然,民众期望值本身以及满足状况的如何,是影响社会能否安全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变数。相应的,弄清民众期望值的合理边界,进而满足民众恰当合理的期望值,是有效维护社会安全运行和有效推动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大致的看,民众期望值恰当合理的边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民众期望值不能过于脱离社会经济的实际发展状况。民众期望值固然是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问题在于,正如同其他精神因素一样,民众期望值也有着一定的相对独立性。在同样水准的经济基础之上,民众期望值可以包括某些不尽相同的“应然”或是“理想”的成分。而这些“应然”或是“理想”的成分却会成为民众某种真实的追求目标。于是,这就造成了问题的复杂性:一方面,民众期望值的实现必须基于这个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就总体状况来说,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财政能力状况的如何是民众期望值能否得以满足的基础物质条件,制度基础的如何则决定着民众期望值的形成是否拥有起码的制度支撑。一旦缺少这样一些基础条件,民众期望值必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不可能得以实现。另一方面,民众期望值有时却会脱离一个社会发展的实际状况而真实地存在着。
这种复杂情形便造成如是情状,即:一个社会当中民众的某种期望值虽然由于过于脱离时代的实际发展水准,缺乏必要的基础而无法得以实现,成为一种不恰当合理的民众期望值,但是却由于拥有着“民意”基础而真实地存在着。于是,这种民众期望值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一定的社会负面效应。而且,一个社会的实际发展水准与民众期望值两者之间的差距越大,不恰当合理的民众期望值所带来的社会负面效应就越大。
二是民众期望值应当呈逐渐增长的情状。民众期望值并非恒定不变的现象。作为现实状况的反映和未来前景的期望,民众期望值理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提升。民众期望值如若长期没有变化,很有可能是这个社会的发展出现了停滞的情形,或者是这个社会本身可能长期存在着某种压抑民众需求的严重问题。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只能以相对较低的、却是“正常”的增长指数这样一个幅度而逐渐发展,在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当中不可能出现爆发性增长的情形,因而就正常情形而言,民众期望值的提升理应也是一个随着社会的逐渐发展而逐渐提升的过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