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前沿理论 > 正文

专家:三个角度阐释何谓“社会张力”

读者高清扬提问:在读报上网时,常见学者用“社会张力”分析社会矛盾,确有启发性,在此想求教的是,何谓社会张力?如何联系社会矛盾看社会张力?

何谓社会张力

社会张力是近来人们常用的一个词。它指社会转型过程中,因结构失衡或民众迷茫,各种社会力量呈现出一种紧张对峙的状态。这种社会张力越大,越易导致各类社会冲突。社会张力变大的原因很多,如社会分配扭曲、贫富差距过大、环境污染、价值道德迷失、利益集团僵化、社会竞争失序、民众权利意识增强等,都会累积社会张力。这也与行政权力的不作为、乱作为及官员的腐败有关。

当社会矛盾累积得越来越多,就像地震前累积在地壳下的张力,只要遇到薄弱地带,就可能导致社会的剧烈震荡。随着社会张力的变大,各地政府多把社会张力单纯地看作维稳压力,纷纷加强了维稳和控制社会的力度。然而,在很多地方,随着维稳和控制力度的增强,非但没有减少这类社会冲突,反而增加了这种社会张力的紧张度,使社会矛盾累积越深。

如何换一种思路来看待社会张力

显然,我们需要换一种思路来看待社会张力。应当说,世界上的各个历史时期,从来没有存在过一个绝对稳定与和谐的社会,社会矛盾和社会张力的存在,从来都是一种社会常态。社会稳定的重要指标,是指政府知道如何去管理、应对这些社会矛盾和冲突,而不是完全消灭这类社会矛盾,或通过禁止的手段来压制社会冲突。

社会张力的适度存在,往往代表了一个社会的活力,尤其是那些基于利益冲突而带来的社会矛盾,其实是一种理性力量。因为很多社会矛盾,完全可以通过谈判、协商的方式来解决,只要应对得当,就不可能演变为暴力与流血事件,并引起更大的社会动荡。但如果只是一味地靠强力维稳,就会让社会状况越来越糟。

应当说,把一些民众维权与抗争,看作社会转型的常态,这种社会张力反而具有积极的作用。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推动社会改革深入的动力,因为改革既是制度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当中国的改革从经济向社会制度和社会生活领域深入时,一些民众的维权和抗争,民众对权利和利益的诉求,无疑会对既得利益集团形成压力,成为政府打破僵化格局、推进改革的动力。

社会张力的存在,还能迫使地方政府消除行政懈怠,改变地方官员不作为、乱作为的局面。中国目前推进改革的阻力之一,就是有些地方政府受各种利益集团的牵制,而表现出的种种不作为。来自民众的维权性抗争,无疑会推动地方政府的有效作为,使地方政府不得不对利益机制进行调整,加快建立各种制度保障机制。196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的社会张力也呈紧张态势,社会冲突和示威活动很多,但因各国政府应对得当,这些社会冲突和抗争反而成为政治和社会进步的动力。

为什么说社会张力对社会还有安全阀作用

社会张力从某个角度看,对社会还有安全阀的作用。随着民众权利意识的增强,当民众受到权力、资本、环境的损害时,表现出一定的社会情绪属于常态。只要我们有一套成熟的利益诉求机制,让社会情绪获得它的诉求、宣泄和谈判的渠道,使社会张力及时得以舒解,这些社会张力便会成为社会的安全阀,使社会不至于出现更大的动荡。

如果消极地对待社会张力,这种张力就会成为地方政府的维稳压力。从很多地方的处理方式可看出,正是片面理解“稳定压倒一切”的思维,导致了对这类事件的盲目与胡乱应对。当地政府以不计后果与成本的作法,以严防死守的姿态,对付维权的民众,却不愿以协商、谈判的方式,从观念和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一味如此,只会造成更大程度的官民对立、更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

奇怪的是,越来越多的抗争行为,竟没有让一些地方政府学会应对此类抗争的理性化解。不仅对这种抗争的强度和后果毫无估量,也完全不懂得提前规划与设立这类项目的沟通与释放的渠道。

当然,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政府没有以正确态度来分析与对待社会张力,只把它看作是破坏社会秩序的压力,同时因社会组织的缺失,导致政府即便想谈判,往往也找不到领头人。现代公共事务的复杂性需要政府、市场、社会的共同参与,一个稳定的社会,也必须是三者互动的结果。只有用法律的方式来推动与保证民间组织与民众对社会的多元参与,才能真正减少这类事件的一再重演。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社会矛盾   社会张力   安全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