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文史 > 正文

技术哲学语境下德鲁克制度创新思想及启示(2)

他以实验室制度为例:研究实验室制度的历史可以上溯到1905年,由德裔美国物理学家查尔斯·普罗蒂厄斯·斯坦梅茨(Charles Roteus Soeinmetz)在纽约为通用电气公司设想而建立的。斯坦梅茨创立实验室的目的主要有两个:第一,把科学和技术组织起来进行有目的的创新;第二,让大型企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⑨随后,斯坦梅茨通过实行一些制度创新,推行了一些类似今天的“研究员”制度、跨学科合作、把目标分阶段实行并组织管理等当今已成为常规的学术制度,推动了通用电气公司的技术发展。在实验室建成10年之后,著名的贝尔实验室建立,IBM、杜邦等企业仿效建立了实验室,直接促成了杜邦公司的尼龙技术理论研究、IBM公司的计算机开关理论、计算机逻辑研究等日后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研究的起步。德鲁克还认为,斯坦梅茨的这一创新,还导致出现了“没有墙壁的实验室”,这是美国对大型科技项目重大而独特的贡献。第一个此类实验室,名叫全国小儿麻痹症墓金会(出生缺陷基金会),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初,由罗斯福总统的前法律合作者巴兹尔·奥康纳(Basil O'Connor)设计建立并管理。该项目持续了25年,以有序和规范的制度,把横跨五六个学科、遍布全美国十多个不同地区的科学研究工作结合到一起。每个科学家有独立自主的课题,同时又在统一指挥下围绕着同一个中心战略思想展开。这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一些庞大科研项目(如雷达实验室、林肯实验室)建立起了工作模式。

德鲁克制度创新思想对我国的启示

重视制度创新,充实创新能力。德鲁克认为,在未来社会中能够生存的公司必须拥有“领导改变的能力”以及打造熊彼特所主张的“创造性破坏”的能力,即创新的能力。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社会经济形态逐渐呈现出“新常态”,经济增长的速度减缓,需要转变为创新驱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德鲁克所预见到的情况也出现在我国政府的现实中,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发表了2015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共4处提到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在文中多处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同时,政府工作报告在分析我国现状时亦指出,我国目前还是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进行“体制创新”是当务之急。关于体制创新,德鲁克认为:“让传统劳动力有生产力的保障是体制,然而,在知识型组织中,让体制有生产力的却是每个员工的生产力。在传统劳动力中,员工为体制服务,但在知识型组织中,体制必须为员工服务。”⑩体制创新是制度创新的一个核心环节,体制是制度的外在表现,是制度的客观实体,把握好体制创新的重要性,对我国广大知识核心型、技术创新驱动型企业的健全发展是有重大意义的。

推广企业家精神,完善选拔激励机制。熊彼特和德鲁克的创新理论都认为,创新活动出现的原因在于企业家个人创新精神的推动。企业家与单纯追求财富的商人、资本投机者有很大差别,实现个人财富满足仅仅是他心中的次要追求,其根本愿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言的“个人价值实现”,也就是“企业家精神”的体现。我国步入市场经济以来,企业家一直都是相对稀缺的资源,企业家群体质量与数量,往往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因此,发达国家与大型跨国公司通常都倾向于往内部推广优秀企业家精神,社会也更多关注与选择重视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才。反观我国现状,企业选拔、评估人才的制度仍需要继续完善,片面强调论资排辈、仇富恨能、大指标小考核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德鲁克写道:“我们需要保守主义的创新者。他们接受创新,为创新的风险和结果承担责任。在一个创新的时代,人们不应再问是否会发生变化或变化有多快,而只是争论变化应该是什么,以及它的目标和展开。”这种乐意迎接改变,锐意改变前行与开拓,抛开风险与结果的顾虑,坦诚地承担责任的精神,才是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推广稳健有序经营,调整宏观社会结构。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需要经历名为“创造性的破坏”的阶段,它推倒旧的产业,解放出空间给新产业进驻。但是熊彼特也在《经济发展理论》中指出,试图无限期地维持过时的行业当然没有必要,但试图设法避免它们一下子崩溃却是必要的。当影响的程度过大时,就将无法避免要陷入痛苦的社会动荡时期。德鲁克也有对最坏的情况做出过预言:“在发达国家里,由于劳动力的绝对短缺和体力劳动者的工资缺乏竞争力,传统的制造业将无法进行生产,人民的生活水平将迅速下降;而第三世界国家则可能会发生严重的社会动荡。不管是什么样的社会,不管它的政治或社会制度是什么,只要有40%至50%的年轻人找不到工作,都不可能维持下去。”

近年来,在我国出现了一种热衷于鼓吹片面的“新经济”的趋势,有些人认为我国的传统产业没有存在的价值,应该把所有人才和资金用于发展“新经济”,全部投入至信息产业,直接跨越漫长的成熟工业化阶段,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认识。尽管在发达国家大规模高科技创新浪潮下,全球正酝酿着一轮漫长的、由成熟工业迅速过渡至发达信息经济、制造工业大量转变为全球服务经济的产业变革。然而,我们还是要深切地考虑到,即便是发达国家也需要在传统产业领域精心运营,让它们新兴产业紧密结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从制度创新角度来看,“新经济”与“旧经济”的融合并非不可实现,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让两者的优点结合,经济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前景。现阶段,在传统经济结构的困境中寻求突破,进行结构调整不可避免,但最为合适的调整方式还应是“有秩序的大革命”,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的作用,稳步转变那些关乎国计民生的传统产业的结构和质量,切忌舍本逐末,轻易抛弃技术含量不高的传统产业。倘若进退失据,一下子失去过多的传统产业,势必造成下岗失业现象、社会秩序的不稳和低收入人群的涌现。供求总量、供求结构的严重失衡,必将迫使背离“创造性破坏”的创新初衷。

结语

对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关系,德鲁克用树和林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恰当的比喻:见树不见林是很大的毛病,见林不见树也同样是大毛病。我们只能种一棵棵个别的树,只能砍一棵棵个别的树,但是,林是树的“生态”,没有这种整体环境,个别的树也无法存在。要使知识具有生产力,我们就一定要学习见林又见树,我们一定要学习“连贯”。在这个社会中,技术创新的过程就好比从树苗长成参天大树的过程一样,它需要周围的环境给予它生长的养分,而如何保护好所有的树,创造一个适合生长的环境就是制度创新的工作。我们需要全面兼顾地认识、实行创新,不能片面看待技术创新的进展,应把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进展有机结合,营造更有利于双方的环境。

(作者单位: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释】

①黄欣荣,祝龙珠:“德鲁克论技术本质与技术创新”,《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0页。

②⑤[美]P·F·德鲁克:《已经发生的未来》,许志强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20~27页。

③那国毅:《百年德鲁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年,第162页。

④⑥[美]P·F·德鲁克:《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蔡文燕译,海口:海南出版社,2000年,第19~338页。

⑦[美]P·F·德鲁克:《后资本主义社会》,张星岩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9年,第16页~155页。

⑧⑨[美]P·F·德鲁克:《管理前沿》,闾佳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56~249页。

⑩[美]P·F·德鲁克:《下一个社会的管理》,蔡文燕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第42~46页。

责编 /王坤娜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德鲁克   语境   启示   哲学   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