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城市公共艺术商业设计趋势与创新路径

【摘要】现代城市公共艺术源起欧美,初期意义多体现为抚慰二战后的创伤、倡导和平等政治层面,其卓越的社会功效,在恢复大众信心、城市重建和文化构建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城市公共艺术发展轨迹的研究及案例分析,提出城市公共艺术介入到商业设计中是发展的趋势方向,借鉴和吸收全新思维模式是创新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城市公共艺术 商业设计 趋势 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TU-8       【文献标识码】A

“设计”作为21世纪核心关键词之一,早已成为现今商业生存的模式和手段。设计创新的影响力日益广泛,仿佛超越了只有善用设计才能生存的层次。城市公共艺术作为工业时代的产物历经信息时代,俨然已占据艺术领域的一席之地,说教、纪念及个性表达的意义成绩卓越,却与大众需求渐行渐远。概念时代的城市公共艺术的发展方向是文章的研究重点。

城市公共艺术的演进与拓展

广义的公共艺术在18世纪以前,更多集中在宫廷绘画、雕塑和建筑领域,还存在于神秘而又诡异的宗教艺术中。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浪漫主义的传播,现代意义的公共艺术开始萌芽。到了20世纪,世界各国进入了城市大发展时期,城市建设的理念中对公共艺术的重视逐渐成为城市艺术的表现载体。

欧美国家是当代城市公共艺术的起源地。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政府曾经雇用了许多艺术工作者,他们绘制设计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四千多件壁画作品,一万多件雕塑,一万多幅版画,十万多幅绘画作品,而海报和摄影作品不包括在内。这个创造过程表现了一种时代的理念,是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实践与尝试”①。几年之内,在美国的村庄、校舍、邮局、商店、餐厅等房屋内外出现了许多画作,这些涂上美国人画作的墙壁上所表达的都是民众平日熟悉的事物。社会呈现的这种“公共性”促进了公众日常生活艺术的发展,为城市公共艺术的创作奠定了背景基础。美国有专门的“国家艺术基金会”专项资助城市公共艺术,促其快速发展,让城市美学形态有了新定义。20世纪70年代欧洲的许多城市开始注重现代公共艺术的实践。“在法国巴黎城市建设中,拉德芳斯新区就多元地运用现代主义的各种雕塑和公共艺术品,其实践效应对重新定义城市空间,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出了新的价值标准。甚至保守的英国人也在伦敦规划出新区专门用于公共艺术的实践,为古典的伦敦城注入新的血液。”②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公共艺术的含义、功能以及表现形式在不断发生着新的变化,一些新鲜元素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到城市公共艺术的世界中来,比如各种形式的雕塑、壁画、艺术装置、城市广场、景观园林、艺术摄影、多媒体、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观念艺术乃至时装秀、艺术表演、Cosplay等等都可以产生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它们在丰富公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手段的同时也在不断更新公共艺术的内涵,因而我们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不必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概念或定义。

城市公共艺术与大众文化

随着社会公民文化的发展,城市公共艺术逐渐演化为表达民众思想和理念的手段,各类艺术实体形式都趋向表达大众化的情感、价值取向与审美习惯,并注重民众对公共艺术的评判和反应。对于公众反应较为强烈的城市公共艺术作品听取公众的看法和意见,并采取相应的修改行为。如2010年河南省郑州市政府准备在城市雕塑“金色的梦”表面贴1公斤金箔,经媒体报道,引起公众强烈不满,最后改用钛合金取代黄金。

城市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它通过艺术观念介入社会生活,影响大众文化。“世俗化是当代大众文化的最鲜明特征之一,其特征首先表现在它关注的中心是老百姓的生活,而对形而上的如伟大、崇高、英雄、意义之类的关注逐渐淡化。同大众文化的平民特征不谋而合的是当代城市公共艺术也开始弱化那种必须承担某种历史性、纪念性、价值性、警示性的重任,摆脱它所承担的记载历史、传承文明、昭示后人的伟大使命”③。城市公共艺术开始向人们展示出一种全新的传播形式:艺术从高贵的殿堂走进了城市的街头、公园、车站、餐厅、商业中心、私人空间,由供人景仰对人说教变成了民众可以参与的一种生活的娱乐。例如:艺术家奥登伯格的公共艺术作品《冰淇淋蛋卷》、《衣夹》,还有半埋在土里的放大的自行车零件雕塑等,这种多元的形式消解了城市公共艺术雕塑般的神圣感,使艺术作品与公众的关系更加接近。

大众文化的另一特征是其具有商业性,其根植于大众的日常消费之中,甚至成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本身,具体表现在人们的衣食住行用之中。我们可以总结为一个概念称为“公共生活”。“在当代社会的公共生活中,公共交往是人与人、人与物联系和沟通的重要渠道”④。当代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交往场所重点集中在城市的公共空间,其中的商业空间环境成为民众公共生活的主体场所之一。商业环境中的商业因子逐渐地影响到公共艺术的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让公共艺术实践逐渐地融入商业模式,推动商业与艺术的互动。例如:沈阳中街盾安新一城,打造中国27万平米体验式购物中心。其中庭海洋广场的超大水族馆表演人鱼公主的水下芭蕾,与海洋动物共舞,唯美震撼;原创卡通人偶每天的人偶剧表演成为孩子们的最爱;中庭空间里巨大的商业装饰装置美轮美奂,多样艺术形式的加盟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又如北京侨福芳草地购物中心致力打造多元的商业及文化休闲综合体,其内部大量公共艺术品的投放展示,说明了当代城市公共艺术进入公众生活成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共艺术发展的方向。

融入商业因子的城市公共艺术

21世纪的人类社会已经迈入全球化的浪潮,商业模式的构建作为城市综合实力的动力引擎是全球背景下城市之间竞争的重要手段。现在是人类的大消费时代,人们为快乐、为情绪、为观赏、为社交,购物、消费、娱乐,打造美轮美奂的购物场所和营造空间艺术想象力成为潮流。如何让艺术与商业亲密接触,下面介绍的两个案例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例一:美国南部工业城市达拉斯,该市是美国德克萨斯州第三大城市,全美第九大城市。达拉斯艺术区包含17个街区,以恢复达拉斯中心商业活力为目标。1984年,LTV中心的开业成为公共艺术与商业结合的开端。该建筑50层高,13万平方米,除了办公场所,还有一系列的餐厅和店铺,在这些空间里放置有十几座法国雕塑作品,多为著名的艺术家诸如罗丹、布德尔、米罗等。被美国媒体描述为“艺术区中的钟楼”。进入21世纪,该地区的Nasher雕塑中心公园落成开放,成为全美最大的私人现代雕塑收藏中心。“如今,新的达拉斯艺术区横跨19个街区,占地约68英亩,是美国最大的城市艺术区,汇聚了众多的音乐、歌剧、戏剧和舞蹈的演出大厅,还有博物馆、住宅以及餐馆等,有多于115个公共艺术作品陈列于整个城市的各个角落。达拉斯艺术区是一个艺术与商业结合,艺术依赖于零售的典型案例:零售商业促进了艺术消费,而同时艺术又带动了城市商业,提升了商业场所的文化品质”⑤。

例二:中国沈阳盾安新一城,于2013年12月在购物中心举办“邂逅—艺术直面公众”公共艺术作品展,共计30多件各种题材的雕塑和装置作品展示在购物中心的商业环境空间里。如陈文令的《小红孩》雕塑系列来源于作者的童年记忆,其夸张的造型对比和纯红色的运用,唤醒了观者对自己童年时代的回忆和眷恋;又如焦兴涛的《绿·黄》系列,主题表现的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绿箭、黄箭口香糖包装纸揉捏后各种形态的放大,尺寸有一人高;还有《购物狂》系列是超市塑料购物袋转满商品后用手提着的静态下垂形态的定格,作品高6.5米,放置在购物中心周边。这样的公共艺术作品很具有大众亲和力,因其表现内容的商品和商业属性,作品又置身于商业购物环境,购物途中偶尔看到,真的很美好。

艺术之美是让公众分享的,这样的公共艺术的商业设计实践,虽然晚于欧美,但是艺术品展示从展览馆移到现代奢华的购物中心,在中国的城市生活中和当代艺术展示活动中已经开始了尝试。

城市公共艺术的商业设计趋势

商场作为城市空间中人流最多的公共场所,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的公共文化职责越来越重要。其一是人流巨大,人数众多;其二是改变购物中心的文化沙漠化,让物质消费和精神陶冶并行;其三是作为担负公共艺术文化教育的好地方,在商场进行艺术活动,使商场担当起对公众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起点的场所,可以让人们在日常消费中直面艺术。⑥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国外早于我们几十年已经开始实践,模式成熟,有相关的法规政策;国内的实践只是近几年的事,还处于摸索阶段。但通过分析发现两者存在三个共性:首先,公共艺术作品表现形式单一,多是雕塑或实体装置。其次,展示方式基本是放置在商业环境中的开敞空间中,与周边的环境没有必然的联系。最后,作品的商业属性弱,把它们移置在公园、车站、展览馆同样可以。

商业设计,一方面是为售卖而进行的设计,属于商品美层面。其基本设计特征体现在造型、色彩、包装、材料等硬性因素,统称为“形象设计”。另一方面是情调或品位感,属于意蕴层面。它由从品牌命名、形象设计到广告、营销的整个商业策划的各个环节来承担,其基本设计特征表现在品牌的整体设计感、商业环境的美化、商业空间的社交能力等软性因素。

当下,艺术家们或多或少地还在坚持着公共艺术的说教功能,这就不可避免地在作品设计过程中受到潜意识的影响,说白了就是放不下艺术家的身段。不过,也有艺术家开始注重商业设计的尝试。例一:上海的“月见花餐厅”,其公共艺术的商业设计实践很具有代表性。作者的设计构思是将工业时代的各种机械零件如螺丝、链条、齿轮、轴承等通过当代艺术手法重组,融合在餐厅空间的墙壁装饰、灯具、吧台和陈设品之中,达到一种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给人一种非常亲切的公众感。

例二:是上海的“昂文德帝(ERWIN SATTLER)”世界著名的钟表品牌专卖店。设计元素同样是工业机械文明的齿轮和轴承。设计理念是将这间位于上海外滩的钟表精品店,视为一座细致准确的机械钟,因此将钟表零件艺术化处理,重新组合翻转成空间中的视觉图案,装饰在卖场的各种材质的墙面上。如卖场里重要的玻璃屋展室,齿轮图案经过深浅不同的八种工艺,装饰在两层玻璃面上,呈现出立体感的钟表零件图案,同时又不会阻隔彼此的视觉和光线的穿透,这种在虚实间穿梭的丰富层次营造出无形时间转化成具象生命轨迹的穿越感,将卖场建构成一座时间殿堂。整个卖场空间环境就是一件非常成功的公共艺术作品,顾客可以与其产生互动。

城市公共艺术的商业设计新路径

全球化正从信息时代走向概念与创新时代。信息时代的经济和社会的基础是线性思维,是逻辑能力和类似计算机般的能力;而在概念与创新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基础是创造型思维,是共情力和把握全局的能力。美国著名商业思想家、趋势专家丹尼尔·平克认为:设计感、故事感、共情力、娱乐感、交响力、意义感这六大概念是我们在未来商业社会必须掌握的商业模式。“只有那些善于运用这些概念能力的人,才能从平常中看出新意”⑦。

例一:香港Reimagines太古广场店。以音乐和构成为主题的商业设计,是“shop! 2014”的设计比赛项目,地点在香港的太古商业广场。项目设计在商场中庭天花板上悬吊了十多个超大型用柳条编织而成的音乐号,长短不一,粗细不一,很有韵律感,内置金属扩音器和光源,既可以播放音乐也是中庭的主照明,是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极具设计感。长走廊则悬吊用原生竹子以及纤维玻璃设计制作的一个弯曲的有起伏变化的线、面组合的装置,长有近百米,颇有音乐的节奏感。

例二:中国杭州Kale咖啡厅,地点在杭州。咖啡厅整体以米白、浅木色为主,配苹果绿、嫩绿家具,氛围清爽、浪漫。核心设计重点体现在包厢区,若干迷你小屋的形态表现有墙、有坡顶、有斜窗,屋前都有一颗红色的艺术树灯装置。和树灯一起,迷你小屋创造了一个天然的社区空间,人在其中就像在体验和聆听一段美丽的童年故事。公共装置艺术与商业功能的完美组合,构成了此设计项目的亮点,完美诠释了咖啡厅的营销主题—故事感。

例三:PRACOWNIA餐厅,地点在波兰。波兰语是工作室的意思,因为这家餐厅看起来就像是一个画家的工作室。整体以白色为主,各种颜色蹭的、甩的到处都是,漆桶、画笔、调色盘、颜料都成为设计元素。漆桶设计成桌腿和座椅,画笔设计成装饰立柱,调色盘设计成吊灯等等,地面、吊顶、墙面、家具、窗帘都是白色—就像画布。整个餐厅就像一件艺术作品,看不到一点商业性餐厅的味道。设计师大胆创意,将一个商业餐厅空间创作成一件大众共享的个性公共艺术作品,其共情与娱乐的境界和能力有目共睹。

结语

实际意义上的城市公共艺术自二战以后兴起,发展至今已经脱离了单纯的雕塑、雕像、纪念碑的模式。城市公共艺术的研究日渐深入和成熟,表现题材和内容逐渐分解走向专业化,比如公共景观艺术、装置艺术、大地艺术、壁饰艺术、公共雕塑、城市家具等。城市公共艺术开始向泛概念化发展,所包涵的内容和门类越来越多,特有的场所精神及说教意义被稀释。未来该如何发展和定位,成为许多专业人士的研究课题。文中通过案例分析,发现当下更多的公共艺术创作开始接地气,回归到与大众接触最亲密的商业环境中,但应用效果多数停留在商业设计的硬性特征上,对意蕴特征的设计明显不足,分析其原因是缺乏创新的路径指导。而探究设计感、故事感、交响力、共情力、娱乐感、意义感这六大概念,发现其理论原理对城市公共艺术的创新有着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对城市公共艺术商业设计趋势和创新极具研究意义。

(作者为天津商业大学教授;本文系天津市艺术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和天津商业大学学科建设专项资助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F10022)

【注释】

①Harriet F.Senie&Sally Webster:《美国公共艺术评论》,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9年,第199页。

②④马钦忠:《公共艺术基础理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74页,第283页。

③周成璐:《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的场域》,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14~15页。

⑤⑥马钦忠:《中国公共艺术与景观》,上海:学林出版社,2014年,第106页,第3页。

⑦[美]丹尼尔·平克:《全新思维》,高芳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VII页。

责编 /韩露(实习)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公共艺术   商业设计   路径   趋势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