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大学生可持续创业的影响因素及提升对策

—以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为例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业政策措施需要有效地组织落实,同时大学生应强化认识、提升能力,以适应新常态,提高大学生创业数量和质量。文章通过分析河北省大学生创业认知状况、影响因素及存在问题,进而针对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创业,从政府、高校和社会层面提出相关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可持续创业 新常态 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创业是积极、主动的就业形式。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促进就业创业体制机制,完善扶持创业的优惠政策,形成政府激励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勇于创业新机制;在2015年全国“两会”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又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党和国家面对新常态新形势作出的重要部署。按照这一部署,国家和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一系列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创业的大环境进一步优化。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思想活跃,专业知识丰富,是最具创新精神和创业潜力的群体,理应成为创新创业的积极实践者和推动者,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应有作用。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众化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大学生创业逐渐成为就业的一种重要形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和支持。

针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态势,本课题组以河北省高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形势需要,提出应以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创业为目标,通过政策、教育、环境营造等有效措施,千方百计调动大学生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释放一批批青年的创造潜能,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经济发展增添活力。

大学生可持续创业概念的提出

河北是教育大省,近三年每年毕业大学生35~36万人,其创业潜力与后劲不可小觑。大学生可持续创业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大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后能够以一定方式创业;二是这种创业具有可持续提升空间和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创业,就是通过政府、高校、社会等协同推动,提升大学生创业的可持续性。提出这一观点,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第一,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随着产业升级,在当前知识化和信息化时代,创业模式也从原来的资源依赖型生存创业,逐步升级为依靠知识、科技和信息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的生态创业、可持续创业,对于创业者的素质和能力要求更高。

第二,随着经济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产品由低端向高端升级,实现手段必然是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驱动。因而对人才的依存度显著提高,拥有知识储备、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大学生群体优势更加明显。

第三,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河北省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继之而来的是经济结构、产业布局乃至城市规划布局等都将作出重大调整,具有新的区域特点、需要高素质人才的新兴业态将得到大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必然给大学生创造出更多的创业机会。

河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认知及参与度状况调查

人是创业主体,大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和需求内生性决定创业实践。为此,课题组首先从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和参与视角进行调查。调查分为问卷和访谈两种方式,选取河北农业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工程大学三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6份,回收率98.6%。对调查问卷进行定量分析,对访谈调查进行定性分析。总体评价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大学生对创业的认知认可程度日趋提升。随着国家和河北省对于创业日益重视,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在不断强化。据调查反映,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知道创业,都认为创业是一种积极的行为,对于问卷中“你是否考虑过要进行创业”选项,做出肯定选择的占86.7%;他们普遍具有创业愿望,希望通过创业实现人生价值。认识也比较现实,如关于“创业的动机”选项,79.74%选择“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和“赢得社会地位”,14.32%选择“促进经济增长”,5.94%“带动就业,提供就业机会”。

大学生对创业的参与度仍然不高。尽管大学生对创业有了一定程度的认知和认可,但这不代表能有相应比例的大学生去参与创业。调查中,关于“你会选择休学去创业吗?或者毕业后是否会直接选择创业,还是直接参加工作”选项,选择“不会去创业”的有62.23%,“犹豫,会考虑”的有28.34%,而选择“会去创业”的仅占9.43%。大学生找工作更倾向于安逸、稳定的工作,选择进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仍然是主要就业目标,其次是进企业做白领,而投资创业、自谋生路成为“个体户”,则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

大学生创业的信心和能力储备不足。从支撑大学生创业的基本条件分析,内在信心和能力素质是重要方面。而调查反映,对于“你曾经参加过创业项目吗?没有参加创业的原因”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缺乏创业信心和源动力。62.13%的大学生认为,缺乏管理、财务、法律等基本创业知识,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利用各种资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少实施创业的动力。对“期望政府提供哪方面服务”问题,回答“创业技能培训”的占到55.6%;对学校教育,被调查的大学生普遍期望能够接受系统、全面的创业教育,并有丰富、系统的创业实践机会,否则没有创业的底气。

大学生对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较低。政策对于大学生创业具有支撑作用。在关于“对创业政策的了解程度”调查中,59.66%的大学生选择“不太了解”和“不了解”,许多学生表示“没有了解这些政策的便利途径”,说明创业政策的宣传和发动不够,创业政策并没有深入到大学生之间、深入到大学生心中。而对于小额担保贷款,减税、免税政策,贷款贴息政策,具体申请创业的手续流程等政策规定,多数大学生表示听说过,但具体情况及流程不知道、知之甚少或者无从知晓。

影响当前河北省大学生可持续创业的因素分析

在调查分析大学生创业认知及参与度基础上,课题组根据大学生创业所需条件,进一步设定了政策、个体基础、物质条件、社会环境等影响因素,逐一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政策措施不断丰富,但需强化协调落实。近年来,河北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创业的政策措施,2014年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鼓励创业促进就业的若干意见》,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九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实施意见,其中对鼓励和促进大学生创业提出了若干具体措施。2015年又结合新形势进行了丰富。这些措施涉及部门众多,虽然针对性和指导性都较强,但在当前条件下,政策协调和落地落实效果还不易考量。

全民创业氛围日渐浓厚,但需对大学生进行重点引导。调查显示,当前全民创业的概念已被更多人接受,民众参与氛围日渐浓厚。但受各方面条件限制,大学生对创业的认识还不全面、不平衡,在实践上缺乏勇气、信心不足、方向不明、资金缺乏,参与创业和创业成功的比率较低。究其原因,是大学生对政府和社会鼓励支持创业以及创业氛围日渐浓厚的现实认知不够,择业就业的观念和思路亟待转变。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念深入人心,在引导大学生积极、主动创业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

大学生创业教育普遍开展,但需进一步强化效果。日前,河北省提出将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但从创业教育的现实情况看,仍存在着具有普遍性的问题。课程设置方面,全省高校普遍开设创业类课程,但多为指导性选修课,设立必修课的不多,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方面,多由辅导员或相关教师兼任,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实践教育方面,大多数学生参与机会较少,由共青团、教育、人力资源等部门组织的“挑战杯”、“创青春”等创新创业项目,许多不具备实践应用的条件;大学生个体方面,拓展创业能力的内在要求和实践参与不够,创业能力提升程度有限。

创业环境日益优化,但需对大学生拓展空间。影响大学生创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创业政策了解把握、创业信息渠道、创业资金、创业场所场地、人缘地缘关系(人脉资源)等,这些问题对于尚处在求学阶段或刚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都可能成为创业的障碍。如创业场所方面,保定市等地建立了大学生创业园,但其运行机制、保障条件等需进一步完善;创业示范方面,省就业服务局、团省委组织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典型报告会等活动,其受众面还需进一步拓宽。

解决上述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提供条件和空间,使更多大学生不但愿意创业、敢于创业,而且能够持续创业,在提升创业品味中实现自身社会价值。

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创业的对策

发挥政府职能,强化促进创业政策落地落实。政策制度是影响大学生创业关键因素。在新常态下,既要有持续稳定的政策、不断丰富的措施,又要有力有效地落实,才能保证大学生创业具有可持续性。

第一,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大学生创业协调机制。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创业的重要意义,坚持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有关部门、社会面和高校共同参与此项工作。政府部门包括人力资源、教育、工商、税务等部门,提供政策、协调指导、组织实施和相关服务等;社会面包括创业成功者(企业或个人)和其他组织机构,应起到影响带动和支持引导的作用;高校应承担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培养职能。三者协同作用于大学生,形成促进大学生可持续创业的合力。应建立大学生创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牵头,组织政府有关部门、社会面代表和高校代表定期进行会商,协调督促相关政策落地落实,及时研讨促进大学生创业的有关问题。

第二,建立大学生创业状况动态监测机制。掌握大学生创业动态信息,是正确引导大学生创业的有效手段。在落实好既定的公共创业信息服务措施基础上,应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创业状况动态监测系统,设立面向公众特别是大学生的创业信息发布平台,定期公布大学生创业的综合信息,其中可包括创业人数、行业分布、地域分布、规模效益等内容,同时发布可供大学生选择的社会创业项目、政策、资金以及服务等信息,必要时可发布指导性意见建议,利用这些信息及时为大学生确立创业目标提供参考和依据。

第三,进一步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帮扶力度。及时、有力的帮助扶持,对于大学生可持续创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应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扶持力度:一是从政府创业扶持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大学生创业的指导和帮扶工作;二是加强相关部门与高校的协作,根据大学生创业需求,有针对性地落实小额贷款、租金补贴、“青年创业引领计划”等政策①;三是建立面向大学生的创业指导专家队伍,采取“专家走进校园”、“学生走出校园”等方式,进行帮扶指导;四是适应法治建设要求,及时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法律咨询和维权服务。

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决定创业前景和能否可持续创业的重要内在因素,是对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一个综合评判。应把提升创业能力作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着力点,贯穿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一,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以教育主管部门为指导、高校为落实主体,实施“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工程”,将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有机衔接,形成系统、完备的创业能力培养体系和机制。高校重点加强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结合河北省经济转型升级,细化教学大纲,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列为必修课。探索不同学科专业之间协作育人,特别是文科与理科、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合作培养,拓展大学生专业外延和综合素质,增强社会竞争力。创新大学生创业创新项目的组织方式,强化与社会实际结合,提升项目成果品质。面向社会整合教育资源,通过聘请校外导师、组织参观创业实体等途径,拓宽大学生视野②。

第二,强化大学生创业实践。创业实践是检验大学生能力的“试金石”,也是进一步提升创业本领的有效手段。应以经济转型升级和市场为导向,加强对创业实践的规划引导。在总体布局上,可结合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根据环京津、沿海、临港、冀中南等不同区域产业需求,规划不同类型的创业园区,强化园区与区域产业功能结合,增强大学生创业与区域经济的结合度,吸引大学生参与。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引导大学生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实践项目,通过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市场思维,了解和把握市场规律,增强驾驭市场能力。

注重引领示范,积极营造促进大学生创业氛围。环境氛围对于人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要通过广泛深入的氛围营造,形成社会重视大学生创业、大学生竞相创业的生动局面。此项工作应由政府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形成立体交叉、全面覆盖的舆论宣传和示范带动机制。

第一,广泛开展大学生创业信息宣传。在城市社区和高校开辟大学生创业宣传阵地;新闻媒体开辟专栏宣传大学生创业知识、创业项目,多层次、全方位展示创业成果;组织“大学生创业宣讲团”,选拔有关部门业务骨干、优秀大学生创业者组成宣讲团,到高校巡回宣讲,介绍创业知识,推广成功创业经验;举办“大学生创业论坛”,探讨大学生创业的理论与实践途径;用好信息技术手段,设计开通大学生创业专题网站,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建立“大学生创业微平台”,向大学生推送相关创业信息,最大限度地扩展大学生受众面。

第二,通过示范带动激发创业热情。应重视创业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以“正能量”激发大学生创业活力。近期,保定市开展了“青年创业先锋”、“青年创业之星”评选活动,社会效果良好。要把这类活动引入校园,吸引大学生积极参与,在大学生中深入持久地培树和宣传创业典型,积极营造带动创业的环境。在大力宣传创业典型基础上,主管部门可有计划地组织“创业观摩”活动,或安排大学生创业需求者参与创业典型的生产经营,使他们有机会近距离接触创业实践,培育他们的创业热情和能力,尽快找到自己的创业方向。

(作者单位:河北农业大学;本文系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大学生创业能力提升校地协同机制研究”和河北省科技计划项目“全民创业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创业精神及创业能力培养研究”成果,项目编号:HB14SH016、14456226D)

【注释】

①李莉:“基于高校与政府协同创新的大学生创业政策与保障机制研究”,《中国地质教育》,2015年第1期。

②罗革云:“大学生创业的定位与创业教育深化探究”,《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5年第6期。

责编 /王坤娜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对策   因素   影响   创业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