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山地农村扶贫实践及建议

【摘要】文章总结了乌蒙山会泽片区山地农村经济发展在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素质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方面的经验,找出其存在的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转型升级缺乏后劲、人力资源开发缓慢、科技支撑乏力等主要问题,提出优化产业结构、分梯队培育高原特色农业、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加强农业科技引进和成果转化、创新跨区域合作的建议。

【关键词】山地 农村 发展 扶贫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政府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实施大规模反贫困战略,先后经历了区域性扶贫开发到贫困县瞄准机制继而贫困村瞄准以及区域性、贫困县、贫困村相结合的综合性扶贫,并进一步升华为精准扶贫机制。经过30多年的扶贫减贫,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对世界反贫困做出了巨大贡献,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状况得到极大提升。尽管如此,中国区域性贫困问题依然突出,尤其是山地农村,贫困特征明显,乌蒙山会泽片区是典型的山地农村,实地调查分析,发现乌蒙山会泽片区贫困区域与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在地理上表现出较高的重叠,扶贫工作难度更大、任务更重。2014年年底,按照最新的贫困线2736元的标准,会泽县还有贫困人口38.5万人,占会泽县总人口103万的37.5%,针对识别出来的贫困对象,以精准扶贫为重点,统筹各方资源,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多方协调和“村、户、人”三位一体精准扶贫的开发新常态。

乌蒙山会泽片区山地农村扶贫的主要经验

会泽县在具体扶贫实践上,坚持整合资源、社会参与、发动群众、连片开发,推进整乡、整村扶贫开发,被列为全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扶贫开发十大典型经验之一,扶贫开发会泽经验、会泽模式在全国推广。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根本保证,从财政投入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以改善农村饮水工程和道路出行条件,完善电网,着力推进基础设施向贫困地区延伸,全面提升贫困地区的饮水、用电、道路、居住等基础设施条件。主要修建通行政村道路178.76千米,通自然村道路1704千米。建设综合性水利工程项目近100个,饮水管道铺通560多千米,建安居房11356户。新建综合性电网项目5个,架设高低压输电线路140千米,新安装各类变压器,改善贫困群众用电困难。安装和开通2.2万套广播电视“户户通”现代通信设备,使农村通信信息水平有所提高。

培育特色产业。按照农业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庄园化、庄园经济品牌化、品牌经济市场化运作的路子,重点培育优势休闲农业、特色农业产业,结合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经济价值,以高原特色农业为基础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依托资源、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调整结构、优化布局,突出特色,结合各项目村实际,分别确定两个前景好、潜力大、带动性强的特色产业重点进行培育发展,主要以蔬菜、马铃薯、核桃、畜牧四个主导农产业进行培育,巩固水果、水产、中药材、花卉四个特色农产业和玉米、水稻、麦类和杂粮四个传统产业。近年来重点发展务工和以马铃薯、蔬菜、中药材、花卉为主的种植业,中期重点发展以生猪为主的畜牧,远期重点发展以核桃为主的干果产业,形成近期、中期、远期有机接合的产业发展格局。

素质建设。“如果让农民们一味依据历史的‘惯性’从事生产和经营,那么他们只能继续在温饱线上挣扎。惟有观念更新,才能兴业致富。”①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扶贫开发的治本之策,实施全民教育。从提高贫困群众的脱贫能力和发展能力开始,加强贫困群众的思想引导和观念更新、技能培训,提高贫困群众发展能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培训和长期深入的宣传,提高群众的基本素质。以村文化小广场、文化墙和图书阅览室、广播室、科技室为载体,以农村文化户为依托,积极营造学文化、用科学的文化氛围。按照扶贫先扶智的思路,切实加强基础教育,重点抓好适龄儿童基础教育,做实做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抓青年职业技术教育、抓壮年技能科技培训、抓老年思想观念转变,通过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切实提高劳动者致富技能,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引导创业培训与异地转移培训并重,农业适用技术培训与职业技能培训并重的思路,重点帮助因贫困未能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对他们以中长期培训为主,通过发放生活补助或贴息贷款等方式,通过两年职业教育,使其掌握一定职业技能,改善自我发展能力。

生态环境建设。着力推进绿色生态安全屏障建设,构筑好长江中上游地区重要生态屏障。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条底线,大力打造“山水相依、产城相融、农旅相生、景田相望”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空间。大力实施生态立县战略,推广运用太阳能、沼气池、节能灶等新型能源,不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逐步完善天然林保护工程后续管理、巩固、提升措施,积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加快宜林荒山荒地造林步伐,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处理工作,促进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县森林覆盖率达43.3%。

“十二五”以来,共整合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20亿元,实施整乡推进7个,实施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项目1个,行政村整村推进112个、深度贫困村整村推进9个,50多万人受益于各类扶贫开发项目。通过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贫困群众的“造血”功能不断增强,群众通过扶贫开发得到了真正实惠,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

制约乌蒙山会泽片区山地农村扶贫的主要问题

乌蒙山会泽片区山地农村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经济较好的农村相比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

产业结构不合理。会泽县是农业、山区大县,第一产业占比很高。主要依靠农业,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这一问题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提高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民致富奔小康将遥遥无期。农业是会泽县农民主要从事的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多,远远超过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第一产业创造的附加值低,由此带来收入差距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三次产业偏重于第一产业,而第一产业又偏重于种植业,第二产业数量少、规模小,第三产业活动不强。

产业转型升级缺乏后劲。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数量有限,很多农民只掌握祖辈遗传下来传统的农耕技术和经验,对现代农业科技知识的掌握与应用普遍缺乏。会泽县为典型的山区县,农民生产生活主要依靠种植业,传统种植马铃薯、玉米、苦桥等产业。由于资金有限和地形限制,当地对于新型特色生态产业的培育发展力度不够,一个乡镇重点培育二个龙头特色生态产业,产业转型升级速度较慢。由于新型特色生态产业培育力度不足,农民增收十分有限。

人力资源开发缓慢。会泽是人口大县,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劳动力资源开发进程缓慢,并未有效转化为人力资源。长时间以来,会泽县转移劳动力的主要方式是“邻带邻”“亲帮亲”。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广泛应用,现代企业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劳务需求已明显由体力型向技能型和智力型方向转变,现代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结构升级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与当今农民技能偏低的矛盾日益显现。“一方面企业出现严重的‘用工慌’,企业需要大量技能型、技术型人才;另一方面大量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找不到工作。”②

科技支撑乏力。近年来,会泽县农业的科学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农业科技在农业生产领域有了较大运用,农民的农业科技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科技成果向农业技术转化的速度较慢,水平较低、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差、农业技术推广和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进一步提高。经营农业的农民受过良好教育,掌握现代科学技术,使用现代装备设施,依靠现代服务体系,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现代农业经济结构,才称得上是高效农业。农业的附加值就会成倍甚至几十倍提高,农民才有用科学、学科学的动力。

乌蒙山会泽片区山地农村扶贫开发的建议

优化产业结构。农业劳动生产率较低,是制约会泽农民、农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破解这一难题,应该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如果会泽县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工业、服务业劳动生产率相差不大,解决贫困将不是难题。而影响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很多,如农业基础设施、农业装备、农业科学技术发展水平,体制、机制的问题,还有农业内部农业劳动力素质、农村经济结构、农业经营模式等。对此,要优化产业结构,农业、工业、服务业要统筹规划。积极开发区域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的农产品加工业,以加工业带动基地建设,以基地建设促进加工业发展,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区域布局。有重点地规划功能食品加工、功能成分提取等企业,引进企业过程中也要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低层次恶性竞争和产业结构重叠。

分梯队培育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发展是贫困人口持续脱贫致富的载体和平台。”③根据会泽县的主体功能定位与生态资源特点,结合各区域生态、地形地貌、温差特点,培育地域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生态环境友好的绿色产业。村级与农户层面,同样需要产业支撑与培育。部分区位条件较好、生态环境好、村域文化浓郁的贫困村,可打造形成乡村旅游重点村落并依托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结合各区域进行产业发展规划,分梯队培育高原特色生态农业。研究哪些特色产业作为第一梯队优先培育,创造条件,优先发展。哪些特色产业作为第二梯队后继培育,后继发展。分梯队培育主导产业,从生存型产品向享受型产品转型升级。“生存型产品是满足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农产品,如粮食是典型的生存型产品。”④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的直接消费需求不仅不会增加,还可能减少。“享受型产品是满足人们奢侈消费需求的高档农产品,其主要特点是需求弹性较大,市场空间随着人们收入的提高而增加,如优质禽产品、海鲜、水产品、高档蔬菜水果、鲜花、绿色健康食品等可视为享受品。”⑤社会经济发展了,人们的收入增加了,需求结构升级,以生产享受型产品为主的畜牧业、蔬菜业、水果业、花卉业、水产品份额将逐步扩大。目前,我国农村居民人均每年直接消费粮食200千克,城镇居民才消费粮食60千克,主要原因是城镇居民收入高于农村居民。一个区域处于传统农业阶段,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人们的收入也很少,只能以粮食种植为主,优先保证人们的生存需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收入增加了,需求结构升级,以生产享受为主的享受型产品开始增加,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会泽县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结合现有条件深化劳动力资源的培训和开发力度,把富裕的劳动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源形成人口红利,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保障。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培训,通过政企合作,对现有劳动力进行技术、技能培训,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如加工、手工业等轻工业,一方面吸纳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就业;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培训和上岗操作,劳动者掌握一定的适用技术,为今后发展第二、三产业奠定技术基础。

县级政府要加大农村义务阶段教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高度重视和加快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利用学生在校时机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技术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参加政府开办的农业技能培训和农业专业技术教育,多种类、多渠道开办形式多样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用先进的农业技术武装农民,通过参加技术培训班,充分进行农业生产信息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与交流,为农民搭建一个学习农业科学技术的平台,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培训,农民掌握新的农业技术,从而使农民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使农业生产含有一定科技成分。”⑥加强农村青年劳动者农业实用技能和技术培训,拓展他们进入社会时的职业选择,把他们培养成为未来潜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带头人和致富能手。

加强农业科技引进和成果的转化。加强与农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和合作,强化农业科技的学习、引进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力度,请农业领域的专家指导生态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技术的跟进服务,在现有生产技术条件下,通过农业科学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品质和档次,对初级农产品进行深度的精细开发和包装、广告宣传和市场推介、品牌运作,提高产品的品牌价值,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价值,以满足城乡居民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的需求,从而增强会泽县农产品在日益激烈竞争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密切与农业科研院所的交流和农业科技引进力度,用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来经营科技引入的难题,对现代生态农业的初级产品进一步精、深、细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创新跨区域合作。贫困区域要加强与周边经济区及重要城市的合作,按照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思路进行创新,吸引、利用这些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实现互惠发展、对接发展和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跨省市对口帮扶机制上,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市场为纽带、企业为主体、项目为载体的互惠互利的产业协作机制。“在跨省市对口帮扶基础上,大力发展与相对发达地区具有互补性、异质性的行业,加强产业衔接和协作,促进共同发展。”⑦通过跨区域合作,在逐步合作中寻找承接产业转移的契入点。跨区域合作是山地农村加快脱贫的重要因素,一个封闭性的区域会形成低水平自我循环,很难跨越贫困陷井。在新的历史时期,要紧紧抓住和用好国家对贫困县的各项扶持政策,紧紧抓住跨省市对口帮扶的历史机遇,通过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倾斜等政策叠加效应,利用各种人才交流、信息交流、资源交流形成扶贫帮困的合力,形成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扶贫开发促进区域发展的良好氛围。

(作者为曲靖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云南省乌蒙山片区扶贫开发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成果的一部分,项目编号:2014cx03)

【注释】

①艾德华:“发挥合作社在经济新常态下对农民转型的助推作用”,《农业经济》,2015年6月号,第101页。

②李志:“健康城镇化建设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农业经济》,2015年6月号,第109页。

③沈茂英:“四川藏区精准扶贫面临的多维约束与化解策略”,《农村经济》,2015年6月号,第65页。

④⑤钟玉:《曲靖经济结构研究》,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73页。

⑥陈现军:“我国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研究”,《农业经济》,2015年6月号,第77页。

⑦共济:《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年,第123页。

责编 /王坤娜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山地   扶贫   实践   农村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