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经济增长理论表明,人口因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不断下滑的情况下,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应该完善劳动力市场政策,推行积极的老龄化政策,继续加大教育投入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合理引导消费和投资,增加有效资本供给。

【关键词】劳动年龄人口 人口红利 经济发展 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识码】A

研究背景及目的

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劳动供应量的多少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根据经济学的观点,在一定范围内,劳动供应量越大,经济发展应该越快。而劳动年龄人口的多少是影响劳动投入量最重要、最直接的因素。根据联合国的标准,15岁~64岁人口称为劳动年龄人口。研究结果表明,劳动投入量与劳动年龄人口成正比关系。因此,劳动年龄人口变动会对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15岁~64岁人口比例为74.43%,出现首次下降,之后一直呈下降趋势,2013年下降为73.92%。面对不断下滑的劳动年龄人口,如果应对策略不当,不仅会影响社会保障、投资、消费,而且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

目前,还没有学者直接就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学者们集中从人口老龄化、人口结构变动的视角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得出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会产生双重影响,即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有些学者(王维国,2004年;刘月,2013年;杜群,2013年)就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后认为,人口年龄结构老化会减缓GDP的增长速度。学者余翔(2010年)则认为人口结构老化会刺激老年产品与服务产业的发展,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也有学者(马晓君,2012年;宗禾,2013年)将劳动年龄人口变动与人口红利结合起来进行了研究,认为劳动年龄人口比例降低,将导致人口红利消失,劳动供给量趋于下降,进而减缓经济增长速度。

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严峻挑战。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意味着人口劳动化程度加深,这势必给劳动力供给、投资、储蓄、社会保障等产生重要影响。研究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于更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及其对经济发展影响的研究,找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影响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变动,主要呈现以下特征:

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由上升转为下滑趋势。虽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但其占总人口的比重自2011年起由原来的上升态势转为逐年下滑态势,2013年15岁~64岁人口比重为73.92%,比2010年下降0.61个百分点。伴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降低,我国的人口红利将趋于消失,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倒逼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换代,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

劳动年龄人口年龄结构趋向老化。2013年60岁~64岁老龄劳动力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达到7.15%,比2000年提高2.36个百分点。2012年15岁~34岁青年劳动年龄人口占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为41.88%,比2000年下降9个百分点。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

经济发展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各种经济增长理论都把人口因素视为影响经济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因素。这里根据国民经济恒等式GDP=C+I+G+NE,通过研究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来分析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影响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

首先,对消费和投资的影响。生命周期理论认为,退休之前的人更倾向于储蓄。王萍(2013年)的研究认为,劳动年龄人口与居民储蓄率之间呈正相关关系,随着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居民储蓄率就会减少。根据投资理论,储蓄减少,会使投资成本上升,从而抑制投资,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其次,对政府购买的影响。年龄不同的人口对政府公共服务需求存在一定差异,进而会对政府购买支出产生重大影响。少儿人口的主导需求是教育公共支出,老年人口的主导需求是医疗服务和养老保障支出。研究表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与总抚养比呈反向变化关系。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变化必然引起政府公共支出方向发生变化。Ruggeri & Zou(2007年)指出,少儿支出对财政负担的边际影响为老年人口的40%。因此,即使人口总量保持不变,人口结构的变化也会导致政府公共支出规模的变化。

再者,对净出口的影响。10%的劳动年龄人口变动会造成4%的经常账户变动(Herbertsson & Zoega,1999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变动通过影响储蓄和投资,导致经常账户发生变化而直接改变经济增长状况,也可能导致资本账户发生变化而间接影响经济增长状况。

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

传统上经济学把产出看作是物质资本、劳动力及技术状况综合作用的结果。劳动年龄人口是参与劳动生产、为整个社会提供赖以生存的劳动成果的主要群体,该部分人口的多少会对整个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决定性影响。劳动年龄人口变动包括比例变动、年龄组变动、产业结构分布变动、教育水平变动等,由于难以获得劳动年龄人口教育水平变动方面的完整连续数据,这里仅就前三个方面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

第一,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变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研究。模型变量选取。其一,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相比,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会更为重要。其二,资本状况。根据永续盘存法,按Kt=Kt-1(1-δt)+It估计生产性资本,采用单豪杰(2008)提出的方法进行数据处理。其三,技术状况。这里用全要素生产率TFP衡量技术水平和技术进步状况,并用增长核算法对全要素生产率(TFP)进行测算。其四,经济发展状况。用GDP来衡量经济发展状况。

实证模型构建。鉴于劳动力、资本和技术状况决定了经济的发展状况,并考虑到经济社会因素的滞后效应,利于对相关指标间的关系作弹性分析,本文选取第t-1年指标作为解释变量,并取对数。因此,构建实证模型如公式(1)所示:

Gt=α+β1Lt-1+β2Kt-1+β3Tt-1+εt (1)

其中,Gt为第t年人均GDP的对数增长率,Lt-1为第t-1年的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对数值,Kt-1为第t-1年人均资本存量的对数增长率,Tt-1为第t-1年全要素生产率的对数增长率,βi(i =1,2,3)为相应变量的弹性系数。

回归检验结果。根据1990~2013年经济、人口、资本和技术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对公式(1)进行回归,得到回归结果如公式(2)所示:

Gt=0.151+0.290×Lt-1+0.126×Kt-1+0.821×Tt-1 (2)

模型回归系数的显著性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QQ截图20160322144809

QQ截图20160322144809

回归结果显示,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均会提升下年度人均GDP增长率,且是显著的,而人均资本存量上升对下年度人均GDP的影响是不显著的。根据公式(2)可知,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每上升1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就上升0.29个百分点。1990~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平均每年增加0.67%,则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变动因素每年使我国人均GDP增加0.1943%,23年间累计使人均GDP增加4.4689%。

第二,劳动年龄人口产业结构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由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知,技术进步、资本积累和充足的劳动力供应是工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三大关键因素。美国经济学家奥肯提出的奥肯定律进一步说明了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的关系。因此,劳动力供给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由于劳动年龄人口变动与就业人口变动成正向变动关系,因此这里采用就业人口产业结构分布研究劳动年龄人口产业结构分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Y表示经济规模(用GDP表示),作为因变量,以X1、X2、X3分别表示就业人口在第一、二、三产业的分布数量(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作为自变量,采用1978-2013年时序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回归方程设定为公式(3):

Y=C+αX1+βX2+γX3 (3)

其中,C表示常数项,α、β和γ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人口数对经济的弹性。经过回归,得到回归方程如公式(4)所示,回归结果显示,方程的拟合优度R2为0.963,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度很好。

Y=368386.134-18.889X1+19.860X2+4.766X3 (4)

从公式(4)可以看出,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数对经济发展产生相反的作用,即在一定限度内,农业就业人口的降低有利于经济的增长。而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为正,从模型系数看,第二产业的贡献率大于第三产业,即第二、三产业每增加1万人,GDP将分别增长19.86亿元和4.766亿元。

《中国统计年鉴2014》数据表明,第三产业在产值比重和就业人员比重方面均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在产值比重、就业人员比重方面均呈下滑趋势,第二产业自2011年起产值比重呈下滑趋势。因此,应该塑造农业现代经营体系,实现规模化经营。要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采用创新驱动战略,提高技术进步贡献率,实现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要优化区域经济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性行业。

第三,劳动年龄人口各年龄组比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为便于获得连续数据,本文选取15~39岁为青年劳动年龄人口,40~49岁为中年劳动年龄人口,50~64岁为老年劳动年龄人口,并选取2003~2012年10年的数据作为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14》)。GDP数据为以2003年为不变价格的数据,人均GDP为GDP与全国人口之比。

用前述的方法建立回归方程,如公式(5)所示:

η=λ+αX1+βX2+γX3 (5)

其中,η为人均GDP对数增长率,λ为常数,α、β和γ分别表示15~39岁、40~49岁、50~64岁劳动年龄人口对数比例对经济的弹性,X1、X2、X3分别表示15~39岁、40~49岁、50~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对数比例。

通过回归,得到回归模型方程如公式(6)所示:

η=-21.955+9.479×X1+4.433×X2+7.063×X3 (6)

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R2为0.674,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度较好,该方程整体上能解释经济增长率67.4%的变化。虽然模型回归系数并不显著,但由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各年龄段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15岁~39岁劳动年龄人口对数比例增减影响最大,其次是50岁~64岁,最小的是40岁~49岁。

研究结论

一是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增加会对经济增长产生负作用。从目前经济增长情况看,第二产业对GDP的贡献要大于第三产业。但从产值和就业人员变化看,第三产业应成为大力发展的对象,尤其是特色第三产业。

二是劳动年龄人口变动会通过影响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对经济发展产生影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每上升1个百分点,人均GDP增长率就上升0.29个百分点。因此,应提升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促进经济增长。

三是在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不断下滑的情况下,要保持人均GDP的健康增长,人均资本因素和全要素生产率必须进一步改善,以弥补、消除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从公式(2)可以看出,在消除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下降带来的不良后果方面,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效果更好。

四是青年和老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增减对GDP的影响比较大,中年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增减对GDP的影响比较小。随着二胎政策的实施,少儿抚养比会有所上升。因此,降低总抚养比,减轻社会负担,应是未来政策关注的重点。

政策建议

第一,完善劳动力市场政策,增加有效劳动力供应量。一是要积极推进公平就业体系建设,打破身份、学历、年龄、性别歧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工同酬;二是继续推进劳动力流动政策体系建设,完善社会保障政策,实现养老、住房、救助救济及福利政策对流动人口的全覆盖。

第二,实施积极的老龄化政策,减轻经济社会负担。老年人具有丰富的经验实践,应充分发挥其价值。一方面,世卫组织报告称,2012年我国男性预期寿命为74岁,女性为77岁,因此应逐步延迟退休年龄,将其纳入正规的就业市场之内,减轻养老负担;另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应注重对老年人就业的培训,发展吸纳老年人就业的第三产业。

第三,加大继续教育投入,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劳动者素质是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政策安排之一。一方面,应继续加大公共教育投入,特别是职业教育投入,提高教育投入效率,提高人口的受教育水平,为产业结构升级储备针对性的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完善医药监管,提高重大疾病防治水平,提升人口健康质量。

第四,积极引导消费和投资,增加有效资本供给。资本提升既取决于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决策,又取决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要倡导理性消费,平衡各个时期消费与储蓄的关系。同时,应增加中长期范围内的储蓄,并促进储蓄向合理投资的转化,以增加有效资本。要提高投资回报率和储蓄收益率,进而增强居民的储蓄动机,增加资本来源。

(作者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本文系北京高校“青年英才计划”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成果)

【注释】

①单豪杰:“中国资本存量K的再估算:1952~2006年”,《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0期。

②刘新荣:“东北地区人口变动及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③李晓宁:“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效率研究:1978~2010”,《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年第7期。

④杜群:“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公共对策研究”,浙江财经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年。

⑤张艳:“甘肃人口年龄结构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基于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

责编 /王坤娜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变动   经济发展   人口   年龄   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