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深度原创 > 正文

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核心提示: 农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新成就,正在不断向建设宜居、宜业的目标靠近。但美丽乡村建设决非一朝一夕之间就能成功的。

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保康县马桥镇尧治河村党委书记    孙开林

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精准扶贫工作的深入,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农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村改革创新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新成就,正在不断向建设宜居、宜业的目标靠近。但美丽乡村建设决非一朝一夕之间就能成功的。一方面,几千年的农业经济使许多群众的小农经济意识根深蒂固,各自为家的庭院式传统生活方式无法一下子改变;没有产业化的组织,农业生产仍然是狭小化、细碎化和分散化状态,这就导致农户之间的经济联系薄弱,自身发展严重受限。另一方面,美丽乡村建设资金难以保障。美丽乡村建设需投入大量的资金,这就需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政策引导作用、财政杠杆作用;需要充分调动农村基层组织的积极性;需要相关部门在实施村庄科学规划、农村环境提升、农村产业富民、公共服务完善、农村综合改革等项目上制定更加惠民的政策措施,把群众建设美丽乡村的迫切愿望转化为具体行动。

第一,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建设美丽乡村,投入是保证。资金投入要注重多元化,破解资金投入难题。采取财政投入、项目支持、群众分担、社会筹集和盘活资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和渠道,实现 “点、线、面”结合;充分利用住建、民政、农业、卫生、环保、扶贫、林业、水利等部门的扶持政策,捆绑使用好各类专项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向社会争取民间资金和捐助资金,组织群众积极投工投劳投料,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发挥好农民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实行以奖代补、以奖促治,调动群众投入的积极性。 

第二,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农村公共设施建设及公共服务方面历史欠账多,道路、医疗、教育文化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基础设施不完善。要改变这一面貌,仅仅靠村级及基层政府的财力是不够的。因此,产业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前提和落脚点。很难想象仅仅把农民集中居住,而没有产业支撑的建设运动能够持久深入地开展下去。要突出产业支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资源开发相结合,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发展高效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形成规模效益,将当地农民转化成为产业工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第三,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一要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广泛开展思想道德、科技文化、法制教育、文明生活进农家活动,把健康文化建设融入到千家万户,让农民真正受到文化的熏陶,力求在农村形成学道德、讲文明、促发展的良好氛围,扭转那些与美丽乡村建设相悖的陋习。二要注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深厚的文化底蕴是美丽乡村的重要内涵之一,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文化元素,通过挖掘农耕文化、民间文化,找准切入点和着力点,巧妙把历史文化、地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融合,形成处处有景观、村村有韵味的文化局面。三要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扩大社会宣传。坚持深入群众宣传,充实宣传内容,以典型引导宣传,提高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要以除害防病为重点,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普及健康知识。

第四,因地制宜打造美丽乡村的样板。建议选择部分产业发展潜力大、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区位优势明显、村风民风淳朴、辐射示范作用强、易于打造的乡村,通过整合资源进行重点提升打造,力争建成一大批美丽乡村的新样板,成为让其他农村社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能参观、能学习的新典型。

第五,加大扶持奖励力度。强化扶持奖励,始终保持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推动力。进一步落实奖惩激励机制,向规范化、常态化、制度化迈进。加强考核,加强问责,加大激励力度,实行以奖代投,充分体现“大干大支持、先干先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对发展条件好、群众基础好、村级班子团结干事并乐于奉献、广大群众积极支持拥护并能积极出资投劳开展建设的村,给予优先扶持发展,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美丽乡村,强化以群众为主体的美丽乡村建设氛围。

责编/刘瑞一    美编/于珊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谭峰]
标签: 乡村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