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思想理论 > 比较研究 > 正文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特点和规律(6)

三、对当前深化土地改革的启示

当前,社会各界高度关注土地改革,学术界及政府部门对改革促进社会公平、维护农民权益、提高资源配置效益等目标虽然有着广泛共识,但具体改哪些制度、改到什么程度、以什么途径推进改革则莫衷一是。从中国古代几千年历史经验看,应该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

1.坚持土地公有制不动摇。土地所有制问题是土地改革的根本性问题,关系重大。抛开国家宪法规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不讲,从古代及封建社会历史经验看,相对于私有制来说,土地公有制在实现老百姓“耕者有其田”理想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积极有效。从中国香港地区的公有制实践看,由于政府掌控了稀缺的土地资源,不仅能视具体情况为住房困难家庭直接低价或无偿供应土地,还可以通过批租土地获得收入,为建设廉租屋和公屋融通资金,实现“涨价归公”的目的。所以,在现代社会,老百姓不仅要求“耕者有其田”,还要求“居者有其屋”,土地公有制也同样大有作为。

2.适应开放流动的发展大势。中国农村以土地集体所有为基础的集体经济制度,实际上是以社会的封闭静态为前提条件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开放性、流动性和包容性要求相矛盾。比如,当农民欲离开农村集体进城定居时,农村的集体资产在现行制度下要么很难处置,要么放弃权利,这客观上阻碍了人口的自由流动。所以,无论从历史发展大势看,还是从城市化的现实需要看,在顶层设计中国土地制度时,必须统筹考虑制度安排。

3.推动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的进一步分离。提倡土地私有化的学者大多认为,只有土地私有才能明晰产权,才能发挥市场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也才能提高要素配置效率。其实,达到上述效果并不是只有土地私有化一条途径。历史经验表明,把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也可以促进土地自由交易、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目标,典型的如明清时期的永佃权。近年来,中国着力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改革,加快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实际上就是对土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的积极探索。

4.提高国家汲取能力。新中国成立后,为在“一穷二白”的底子上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国家把土地牢牢掌控在手里,使得新政权的汲取能力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当前,中国已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虽然土地资源汲取收入的重要性已不如过去那么重要,但土地仍是国家筹集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深化土地改革必须统筹考虑国家的汲取能力问题。

5.提高土地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从当前中国的土地情况看,各地的土地产权登记信息不够精确,不利于全面掌握情况,更不利于做出科学的改革决策。所以,深化土地改革,当务之急是加强基础性的登记确权和信息收集整理工作,提高土地管理的精细化、数字化水平。

参考文献:

[1]吕思勉.中国通史[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2:56.

[2]钱穆.中国经济史[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4.

[3]甘藏春.社会转型与中国土地管理制度改革[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