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新思想 > 五位一体 > 党建篇 > 正文

强化“三种意识” 在举旗亮剑中打好主动仗 (4)

二是以坚决反对“洋八股”为抓手,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构建中国人自己的话语体系。无论是在加强思想理论建设,还是在进行决策时,我们都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为建立独立于西方国家、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我们必须尽快采取积极、有力措施改革现有的学术评价体系,尤其是要摒弃在学术评价上崇洋媚外的做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评判标准,并在职称评定、课题评审等学术教学活动中严格加以落实。在学术教学领域选人、用人时要优先考察政治立场和政治思想是否正确,把那些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人民群众立场的优秀人才选拔出来并加以重点培养和使用,形成奖优汰劣、又红又专的评价导向和用人机制。

三是在坚持辨析批判错误思潮的同时加强话语权建设。意识形态之争,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话语权之争。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的学术话语权是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核心问题。而通过学术话语权消解思想话语权,则是今天西方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重要特点。我们当前面对的最大挑战之一,就是西方蓄意制造意识形态话语和学术话语的割裂,企图把马克思主义归入意识形态话语而导致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的架空。他们故意用实践论否定和消解唯物论,用价值关系否定和取代主客观关系,用西方所谓“普世价值”否定和抹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等,导致在所谓“学术性”的幌子下,马克思主义不仅在学科体系中被边缘化,而且在学术话语体系中被拒斥。即使一些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学科,如文史哲、政经法、社会学和大众传媒等也不例外。值得警醒的是,我国学术理论界近年来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所谓创新研究和解释,不仅吸收了大量西方学界的观点,而且对马克思主义的固有话语进行了迎合西方话语的改装。这种势头如果听之任之,最终难免会导致学术领域里的“颜色革命”。因此,要想真正建设好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就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解决好上述这些问题,以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学术话语权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21世纪的中国马克思主义。

当前,大力发展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就要深入准确阐述党的创新理论。但是,每一次党的重大会议的文件出台之后,都会出现有偏差的解读。例如在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中,就有人片面强调市场的作用,而弱化政府的作用;也有人只说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不说确保国有企业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例如在解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时,有人说司法独立就是司法机关不受任何党派和个人的制约,也有人故意把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对立起来,更有人故意把我国依宪执政和西方资本主义宪政等同起来,这些错误解释和说法具有很大迷惑性,如果让这些人去宣讲四中全会的精神,必然是歪嘴的和尚把经念歪了。所以,我们在开展政治、文化等领域的意识形态解释权斗争时,要高度重视经济、法治等领域的话语权的建设。尤其是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等学科的教育、科研,更要破除西方思想话语垄断,构建中国的经济学、法学、政治学的话语体系。

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首先要维护马克思主义的话语权,这也是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根本。在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多元、多样、多变的今天,正确的东西不去占领意识形态阵地,错误的东西就会占领。要建立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的意识形态体系,必须构建在学术教育领域占优势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其核心就是话语权建设。在意识形态领域,全民性、人类性话语,是彻头彻尾的欺骗,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最大陷阱就是披着所谓超阶级性、全民性、普世性外衣,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因此,大力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马克思主义研究基地建设等,创新构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才能不断提升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推动中国特色话语体系走向世界、影响世界、引领世界。

四是以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为抓手,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与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和生命力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属性和内在要求。坚持理论创新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中国共产党人90多年来一直非常重视和推动理论创新,也是靠着持续的理论创新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夺取新胜利的。当前,经过3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我国取得的巨大成就举世瞩目,但多年来积累的问题和矛盾也不可忽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中国改革经过三十多年,已进入深水区,可以说,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也警示我们,改革又到了一个关键时刻,能不能沿着科学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推进“四个全面”,决定着我们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而要做到这一点,深入总结改革开放经验势在必行,这也是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使命。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思想建设放在党的建设第一位,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强调要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始终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不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深刻回答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出许多富有远见、创见的新论断、新观点、新思想、新要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是我们进一步增强理论自信、价值自信、战略定力的动力源泉和重要保障。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必须认真学习好、领会好和贯彻好。

(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项目“习近平意识形态思想及其理论创新”[项目编号:2015T80105] 和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创新工程“当前意识形态形势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MYYCX2015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赵光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