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典型引路 机制创新
濮阳市打造五位一体村党支部书记培养体系
近年来,濮阳市发挥“李连成”典型效应,严格管理,创新机制,从选优、训强、激励、监督、储备入手,着力打造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树立标杆,确保选好人。选好人、用好人,赢得广大党员群众的信任是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基础。濮阳市本着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积极创新选拔机制。一是选拔标准高。市委系统总结了濮阳县西辛庄村党支部书记李连成等优秀村党支部书记的成长经验,按照“双强两有”(推动发展强、服务群众强、有吃亏奉献精神、有组织协调能力)标准,把那些政治素质高、群众基础好,甘愿吃亏、乐于奉献的党员干部选拔到党支部书记岗位上。同时,实施“李连成式”农村党支部书记培养工程,每年“七一”对“李连成式”农村党支部书记进行隆重表彰。目前,市委共命名表彰了200名“李连成式”农村党支部书记。二是选拔方式新。在完善“两推一选”等办法的同时,积极探索了“三票推荐”、“二选联动”等方式选拔村党支部书记。“三票推荐”即在届中调整党组织书记时,拟推荐的村党组织书记人选,必须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或村民代表推荐票后,才能由乡镇党委组织民主测评,推荐为村党组织书记人选,最后提交党员大会选举。“二选联动”即符合村委会主任任职资格的村党组织书记必须参加村委会主任选举,进一步增加村党支部书记的群众基础。三是选人视野宽。根据划类定级结果,突破身份、行业、地域界限,有针对性的选拔。针对部分村党支部书记年龄偏大、身体欠佳、工作打不开局面的情况,推选那些致富有方、群众基础扎实的发展带头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针对部分村矛盾多、上访多、社会问题多的情况,推选那些有魄力、敢决断、头脑灵活的乡镇干部、复退军人等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全市先后选拔1800多名经济能人、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乡镇干部、复退军人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二、抓好培训,确保引好路。提高素质、增强推动发展和服务群众的能力是新形势下农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核心。濮阳市委紧扣形势,坚持把农村党支部书记教育纳入全市干部培训规划,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取党委轮训、学历教育、外出考察、跟班学习等形式,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着力提升村党支部书记新能力新素质。一是抓好以增强党性为重点的党风党纪教育培训。开展了弘扬“三李精神”(市委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李连成、全国道德模范李文祥、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李全芳三位英雄模范人物的感人事迹和精神实质精心提炼为“吃亏奉献、淡泊名利、爱岗敬业、创新实干”的濮阳“三李”精神)、“学党章、温誓词、唱吃亏歌”党性教育主题活动,切实加强基本理想信念、基本权利义务、基本组织生活纪律等“三基本党性教育”,坚定政治立场,弘扬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体系。二是抓好以加强社会创新和管理为重点的促进和谐能力的培训。市委分别举办了全市产业集聚区、重点项目所涉村、黄河滩区村、新型农村社区村党支部培训班以及“四项基础制度”专题培训班26期,对全市2800余名党支部书记进行了培训。三是抓好以学历教育为主的文化知识素质培训。市县筹措资金700万元,分批对45岁以下、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在职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学制两年的农村干部大专学历培训,培养了2100名“永久牌”大学生村干部。目前,全市在职村党支部书记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超过了30%。四是抓好“导师制”的推广运用。依托李连成等先进典型,探索推进了基层党组织书记导师制,每名“李连成式”党支部书记与10名经验不足或遇到发展瓶颈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建立支持性、指导性关系,传授开展基层党建工作的理念、思路、方式、办法。目前,全市成立导师帮扶队100个,举办专题讲座80多期,召开座谈会170余场,帮助协调项目资金500余万元,解决基层难题400余个。
三、强化保障,确保鼓好劲。基层基础保障是激发村党支部书记积极性的根本。一是政治上激励。市委每年召开大会隆重表彰优秀农村党组织书记,积极推荐“双强两有”型村党组织书记提名为各级“两代表一委员”,激发他们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招录乡镇公务员时,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二是经济上保障。建立了村干部补贴随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机制,并把基层党建专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投入资金6143万元,实现了基层党建经费预算化的突破。三是发展上支持。以科研院所和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为主体,组建特色种植等专家服务团,和村党支部书记建立热线联系,无偿提供服务,帮助解决发展难题。四是力量上倾斜。市、县坚持选派优秀机关干部有针对性的到村任“第一书记”,积极帮助村党支部书记理思路、定规划、上项目;对换届后新任党支部书记的村,带资金项目进行帮扶,帮助打开工作局面;从县区选派1100名党建指导员,实行“双岗双责”,利用周末和业余时间,入村帮助指导村党支部书记开展工作。
四、创新机制,确保干好事。一是推行“一定两评三公开”党建工作责任制。即村党支部及党支部书记年初制定工作目标;年初对所定目标进行评审、把关,全年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评;工作目标公开、考评方法程序公开、考评结果公开,着力破解党建工作责任约束“不硬”、落实不力、成效不明显等难题。二是推进有吸引力的阵地建设工程。在交通便利,人口较多的大村、中心村建设集多功能为一体的“村民中心”。把村“两委”办公、便民服务、文化大院、村史馆等整合在一起建设。把群众关心的村务财务监督、方便群众生活的水电网费收缴、农村金融、卫生健康等社会化服务,农村“三留守”等弱势群体关爱服务都纳入“村民中心”的服务中。使“村民中心”成为满足群众参政议事需要的政务中心,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需要的服务中心,丰富群众文化娱乐需要的活动中心,增加认同寄托乡愁的精神家园。目前,我市已建设成综合性服务中心580个。三是大力实施农村党员创业带富工程。引导广大农村青年党员特别是农村党支部书记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创建党员创业园区,帮助他们整合城乡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创业培训、项目推介、信贷支持和信息服务等措施,带领农村党员群众共同致富。目前,全市建成了480个技术含量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党员创业示范园,流转土地110余万亩,共涉及资金32亿元,参与党员5400余名,带动群众97600余名在家门口就业,涌现出了汇源濮阳羊业有限公司田志新、濮阳市龙都瑞祥党员创业示范园李培恩、南乐县新希望循环生态示范园朱永超等大一批创业带富的先进人物。
五、抓好储备,确保育好苗。保证事业发展后继有人是村党支部书记队伍建设的关键。一是实施农村干部档案规范化管理。针对农村党员档案遗失、存放不规范、归属不明确、内容不齐全等问题,市委统一标准、建章立制,按照“一人一盒一编码”的原则,对现有的农村党员档案制定了统一标准规范,并逐一进行了集中整理,提升了农村党员档案管理科学化水平。二是建立“后备人才库”。建立了村级后备干部数据库和考核评价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把后备干部日常表现、精神状态、工作作风、廉洁自律等纳入考核内容,定期了解,全面掌握,并将考核结果作为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目前,全市储备农村后备干部5400余名,其中台前县依托“民意快线”工程,把150名表现的优秀的青年民意代表纳入农村储备干部数据库,濮阳县让450储备干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帮助他们提前进入“角色”,为今后工作打下基础。三是大力开展“双新”(新观念、新技能)农民培训。市县两级共举办“双新”青年农民培训班360期,培训有一定文化基础、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农村青年14200余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