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战略分析(2)

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党的十八大报告与时俱进,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新要求:(1)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丰富,人民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一步发挥;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3)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基础更加坚实。(4)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5)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十八大要求全党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虽然党的三次全会具体的提法不断更新,但是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维度是一致的,即围绕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充分展开论述。从“解决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民富国强的中国梦提供了明确的历史方位和清晰的路线图。从“建设”到“建成”,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总而言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五个方面一起协同推进。这不仅是简单地兑现一个政治承诺,而且要让每一个中国的老百姓,不论他身居哪一个角落,都要真真切切、实实在在地享受到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一项巨大的社会工程。按照社会工程学的概念,凡是工程必须是可以详尽描述的,凡是工程必须是可设计的,凡是工程必须是可以验收的。既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全党确定的重大社会工程,那么必须有相应的衡量标准与评价体系,否则这些工程届时是否完工,是否符合设计的初衷,就无法检验,无法检验就无法判定一个社会工程是否完成。衡量标准好比建设施工图纸,评价体系就是验收的方法。因此,科学的重大社会工程都是需要一套科学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概莫能外。因此,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遵循“三可(即可报告、可检测、可核实)原则”。

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其实社会上已经开展了比较多的研究。对这些代表性研究的回顾,客观上就反映人们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认识,也是一个稳中求进的自然社会历史过程。

1991年,国家统计局、国家计委、财政部、卫生部、教育部等12个部门的研究人员组成了课题组,按照中央、国务院提出的2000年小康社会的内涵确定了16个基本检测和临测值。这16个指标把小康的基本标准设定为:(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美元);(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12平方米;(5)农村钢木结构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5平方米;(6)人均蛋白质摄入量75克;(7)城市每人拥有铺路面积8平方米;(8)农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9)恩格尔系数50%;(10)成人识字率85%;(11)人均预期寿命70岁;(12)婴儿死亡率31‰;(13)教育娱乐支出比重11%;(14)电视机普及率100%;(15)森林覆盖率15%;(16)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基本合格县比重100%。

2000年,中国虽然在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是那时的总体小康依然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是从经济指标上看。按世界通行的标准,人均400美元以下为贫困;400美元至800美元为温饱;800美元至4000美元为中等生活水平,即小康;人均4000美元以上为富裕。显然,我们国家人均收入刚刚达到800多美元,只能算作低水平的小康社会。所谓不全面,是指全面小康社会有多项指标,除经济外,还有政治、文化、法治、教育、卫生、医疗、保健、生态环境等指标,而这些指标还没有全面达到。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都比较大。

2000年,有关部门把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标准暂定为10个:(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3)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4)恩格尔系数低于40%;(5)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6)城镇化率达到50%;(7)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8)大学入学率20%;(9)每千人医生数2.8人;(10)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2004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课题组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建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四个方面的16项指标,经济方面4项指标,社会方面7项指标,环境方面3项指标,制度方面2项指标。

2008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小康项目课题组在大量反复研究和征求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选择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的五大类,50个指标。这五大类分别是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民主法制、资源环境。与国内其他指标体系相比,突出特点有以下几个:一是突出重视人民生活和健康。设计了传染病和艾滋病防治、孕妇和儿童死亡率等指标;设计了食品安全、饮水安全、卫生厕所、生产安全等生活指标。二是突出了民主法制。如廉政建设、法律援助、慈善事业、民间组织发展等指标以反映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三是突出反映社会公平。设计了社会服务、收入差距、区域差距等指标。

2009年,国家统计局统计科学研究所提出了一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涵盖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资源环境等六个方面的23项指标。预计2020年标准值:(1)人均GDP≥31400元;(2)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2.5%;(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0%;(4)城镇人口比重≥60%;(5)调查失业率(城镇)≤6%;(6)基尼系数≤0.4;(7)城乡居民收入比≤2.80;(8)地区经济发展差异系数≤60%;(9)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90%;(10)高中阶段毕业生性别差异系数=100%;(11)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00元;(12)恩格尔系数≤40%;(13)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7平方米;(14)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12‰;(15)平均预期寿命≥75岁;(16)公民自身民主权利满意度≥90%;(17)社会安全指数≥100%;(18)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19)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6%;(20)平均受教育年限≥10.5年;(21)单位GDP能耗≤0.84吨标准煤/万元;(22)常用耕地面积指数≥94%;(23)环境质量指数=100%。并且,以后几年接连发布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统计监测报告》,影响比较广泛。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樊保玲]
标签: 小康社会   目标   战略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