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中国服务贸易的未来竞争优势(3)

——基于比较优势动态的分析

培育服务贸易竞争新优势应遵循参与国际分工的客观规律

服务贸易是服务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具体体现。国际分工的基本原理与合理内核仍然适用于服务产业的国际分工。其中,相对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优势理论等所包涵的生产要素分工思想,以及生产要素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匹配互动,对于筹划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与政策显得尤其重要。

我国生产要素优势的动态变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生产要素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随着经济成长而带来的生产要素尤其部分中高级生产要素的积累,使得我国生产要素结构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首先,劳动力绝对优势在逐步消弥,而人力资源和人力资本优势正在形成。随着用工成本的上升,我国劳动力不再是“无限供给”模式,中国人口结构出现老龄化趋势,农村富余劳动力减少,“人口红利”正在消失。然而,我国受过较好教育和职业训练的劳动力占比正在上升,目前新增就业中受到高等教育的数量超过一般劳动人口。因此,对外贸易发展模式正面临从利用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向利用劳动力的高效率转变。劳动力优势内涵的转变,也给我国发展人力资源密集型服务业创造了条件。

其次,资本要素已经由稀缺转变为相对丰裕。目前,我国外汇储备约4万亿美元,高居世界榜首。我国已经由资本净流入国转变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其中对外直接投资也已超过千亿美元,在未来几年,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有望超过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规模。资本要素的相对丰裕,也为我国发展金融、保险、运输、电信等资金需求大的基础设施服务业创造了条件。但是,要把要素优势转变产业竞争优势,还需要诸多其他条件。

再次,在技术和知识要素方面,我国仍相对稀缺,体现为我国技术贸易主要以技术引进为主,专有权利转让费和使用费总体处于较大逆差状态,制造业领域的核心零部件、关键设备仍主要依赖进口。我国80%芯片都要靠进口,而在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有2/3的设备投资依靠进口。技术和知识要素的短缺,是制约我国大文化行业、技术服务以及自主、高端的信息和计算机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最后,自然资源要素在我国也处于严重短缺状态。不仅石油、矿产等资源需要大量进口,而且由于环境污染等因素,导致我国旅游资源在国际范围内的开发利用和消费也受到影响。这对我国发展旅游服务极为不利。

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亟待转化为服务贸易的竞争优势。首先,服务贸易对生产要素优势的开发利用远不足货物贸易。虽然生产要素优势作为客观既定的现实,反映在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中的竞争力表现则有较大不同。根据我们的研究,在货物贸易中,劳动密集型商品贸易仍是货物贸易顺差的最大来源,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商品贸易也是贸易顺差来源之一,仅有自然资源密集型商品是贸易逆差。这与服务贸易的要素密集度结构有较大差别。这表现为,虽然生产要素优势的动态变迁是培育竞争优势的基础,但是,货物贸易对要素优势的开发利用更加充分,相关政策支持手段更加完善,甚至可以将部分劣势转变为竞争优势。在培育服务贸易竞争中应加以借鉴。

其次,应在开放型经济体系中寻找服务贸易竞争新优势。虽然竞争优势来源于要素禀赋及由其决定的比较优势,但现实中的国家竞争优势更具多样性、丰富性,如大国优势、制度优势、加工制造产业优势、外汇储备优势、中华文化优势等,如何将这些丰富的或是局部的优势转化为我国参与国际服务产业竞争与合作的优势,需要在战略和政策上加以引导。

从货物贸易看,我国货物贸易优势还未转化成为自主运输服务、保险服务优势,生产制造加工优势还未转化成为技术优势、知识产权优势和品牌优势。从服务业开放看,服务业开放度低,国际竞争力较弱,贸易逆差大,货物贸易优势还未转化成为相关的国际运输和保险等服务贸易优势,中华文化优势还未转化为文化贸易和版权贸易优势,服务贸易中的人才优势还未显现出来。从吸收外资看,利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实现更高水平引进目标,实现从引资向引技、引智、引制的转变,外资企业在促进服务贸易发展中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从对外投资合作看,我国资本和外汇储备优势还未转化为更大规模服务业“走出去”的优势。从国家战略与政策看,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还未完全转化为参与对外经济竞争与合作的政策优势,尤其是体现在服务业开放、服务贸易发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性问题仍然突出。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责任编辑:樊保玲]
标签: 竞争优势   中国   贸易   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