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人民论坛网·国家治理网> 人民智库> 正文

中国公众英雄观调查(3)

当下应如何看待对英雄的质疑?

【结论】仅有4.3%的受访者表示网络上的质疑和诋毁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自己对英雄人物和事迹真实性的判断,受访者对英雄人物的熟悉程度与质疑之声对其判断的影响显著负相关。

【点评】对于英雄人物的质疑之声与当前碎片化的信息接收方式有关,详实的史料和客观理性的逻辑是应对质疑和诋毁的最好策略。

对英雄人物和事迹越熟悉,越不会被网络上的质疑之声所影响。调查发现,受访者对英雄人物的熟悉程度和质疑之声对受访者个人判断的影响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28,F值为0.000。也就是说,对英雄人物的事迹越熟悉、对英雄的信念和信心越坚定的人,越不可能被网络上的负面声音影响;而对英雄人物越不熟悉的人,越容易盲从、迷失,甚至被谣言所操控。整体来看,大多数受访者对英雄的看法不太会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23.4%的受访者明确表示不会受到影响,53.6%的受访者对相关事件的看法会受到较小的影响,仅有4.3%的受访者表示网络上的质疑和诋毁会很大程度地影响自己对英雄事件真实性的判断。

片面的妄加猜测和妄下定论是出现质疑之声的主要原因。对于英雄人物及英雄事迹,网上缘何会出现质疑之声?有观点认为这源自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泛起,也有观点认为这是一种批判主义和怀疑主义的表现。公众究竟是如何看待这种质疑之声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传播于网络空间的这股质疑之声是源自片面的猜测和妄下定论:47.1%的受访者认为是由于当前信息的碎片化和零散化,导致部分人群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妄加猜测;42.2%的受访者认为部分人群基于个人的主观判断和推理后便妄下定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面对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越来越多的人习惯碎片化地接收信息,难以对人、事、物形成完整的认识和判断,这容易导致思想认识的主观性和片面性,对于英雄人物的质疑之声与当前零散化的信息接收方式也有一定关系。

另外,还有部分受访者表示网络上的这种质疑源自于部分人群的恶意诋毁。32.6%的受访者认为这是部分人别有用心的结果,27.7%的受访者认为这是一些人良知缺失、哗众取宠的表现。网络空间信息获取、表达与流动的高度自由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但其匿名性、海量化及快速消费等特性也使得任何人若想在其中寻求存在感,必然要不断强化言论的“声调”与“烈度”,以此吸引其他网民的持续关注。在这种环境下,打破常规、违背人们既有认识的一些极端言论往往更容易兴起、流传,这也对网络空间的规范治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质疑之声一定程度上是对一些固有的对英雄“高大全”式宣传的逆反。民众对英雄的看法与主流舆论对英雄人物事迹的宣传方式也有很大关系。20.3%的受访者认为在宣传英雄人物的时候存在夸大成分,因而会产生对英雄的质疑;16.6%的受访者认为主流舆论的宣传重点、方式、方法不恰当,导致了网络上的质疑之声。一段时间以来,主流舆论对英雄的宣传往往侧重对其“高大全”形象的刻画,虽然英雄人物的英雄事迹值得颂扬,但他们并不是全能的、完美无缺的,当前网络上的部分质疑之声,某种程度而言,也是人们对传统英雄 “高大全”式塑造和宣传模式的一种逆反心理的表现。

对于如何应对及避免这种对英雄的质疑,受访者给出了不同的方案。与对质疑者片面妄加猜测和妄下定论的看法相对应,多数受访者认为史实资料和客观理性的逻辑是应对质疑和诋毁的最好策略——52.3%的受访者同意以更多的史料、见证者实录来回应质疑者,48.5%的受访者认为应当以客观、理性的逻辑推理来驳斥质疑者。对于别有用心、哗众取宠的质疑者,受访者认为可以通过法律的武器严惩其中的造谣者(43.3%)。

对英雄的质疑某种程度源自对一些“高大全”式的宣传方式的反感,因此,转变对英雄人物的宣传方式也是今后避免质疑的重点:32.0%的受访者认为主流舆论应该改变对英雄人物和事迹的宣传方式和方法,还有26.8%的受访者认为在宣传报道的同时加强与公众的沟通互动可以有效避免对英雄人物和事迹的质疑。

如何塑造符合时代需要的英雄观?

整体来看,当前大多数公众对英雄的意义与作用都有着正面的认知,英雄人物及事迹所展现的榜样的力量也依旧深入人心。一方面,社会的多元与多样一直在形塑着公众的英雄观,只有紧密结合时代需求、回应公众期待的英雄才能长驻人们心间;另一方面,由“人与人的联合体”而组成的社会,任何时候对真、善、美的追求都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就像当前人们普遍认同“在关键时刻能挺身而出、向陷入危难的人伸出援手”的英雄类型与“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江湖侠义一脉相承一样。这种多样性与一致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既要有定力、也要有灵活性、艺术性地做好对英雄人物和事迹的宣传。

注重宣传的完整性和逻辑性,避免妄下定论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再加上信息时代知识获取的便利性,公众的文化素养不断提升,对于舆论宣传,除了其感染力之外,科学性、逻辑性也要经得起大众的检验。在当今碎片化的信息汲取时代,大众容易将关注点聚焦于英雄人物身上的某个“横截面”,甚至拿放大镜去细细审视。缺乏史料、疏漏细节、宣教式的英雄人物塑造往往会助长这种片面的解读。今后的主流舆论宣传上,不仅要注重人物、事迹的感染性,也要注重史料的完整性和逻辑的严密性,如此,方可既提高英雄形象的公信力,同时又能避免出现对英雄事迹一知半解情况下的妄加猜测。

改变“高大全”的宣传方式,避免样板化宣传

长期以来,受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中国革命历史影片或教科书等中呈现的英雄形象往往存在 “高大全”、脸谱化的问题。这种宣传方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有其必要性,也发挥过重要的作用。但在当下,这种将英雄过度美化的宣传方式正日益显露出与时代需求不相适应的一面。在和平发展的年代,公众英雄观的“平民化”决定了有血有肉、与普通人心理距离更近的“身边的英雄”更为人们所喜闻乐见。尤其是在互联网技术的推动下,信息获取日益扁平化,过度包装、脱离实际的宣传一旦被揭穿,反而会引起人们对英雄和对主流媒体的质疑,得不偿失。因此,改变以往的宣传模式,加强与公众的互动和沟通,将英雄形象塑造得更加真实、客观,也更加容易引起公众的共鸣。

培养公众的理性思考习惯,提升公众的判断力

调查结果显示,公众是否容易受到对英雄质疑之声的影响,与其对英雄事迹的了解程度显著相关。对英雄人物越熟悉的人,其判断越不容易受影响,在出现针对英雄的负面声音时,越能通过理性思考和判断给出结论。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对英雄的评价上,公众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认识也同样如此,特别是网络舆论场上,许多网民缺乏对事实的深入了解、轻易下结论,导致网络生态浮躁、喧哗、混乱。扭转这些现象,最根本的是要提升公众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这亦是应对各种质疑的有效途径和改进意识形态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

(执笔:董惠敏)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习林
标签: 中国   公众   英雄   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