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投票调查 > 正文

北京“80后”公务员真实发展状态调查(3)

核心提示: 提到公务员,不少人往往联想到“福利高”、“工作清闲”这些关键词,甚至视之为享受“超国民待遇”的群体,倍加质疑。随着中央“反四风”的深入推进,“公务员”又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80后”公务员的社会生活:

家庭背景多元化,社会地位“两高两低”;社会舆论中“集体失语”,迫切希望赢得社会理解

青年公务员是不是家庭背景较好、存在“代际传递”现象?也是本次调研的一个关注点。调研显示并非如此。首先,他们籍贯来源多样,初始户籍为北京的占50.3%;京外各直辖市或省会城市的较少,仅占8.7%;而来自二三线城市乃至更低层级的占到了41.0%。其次,家庭背景也呈多元化格局,父母在行政/事业单位工作的仅占1/3,其他行业均有一定比例:在国有企业工作的占16%,农业生产/务工人员占7.7%,教育科研单位占7.1%,个体私营企业及外企占7.0%。

总体来看,80后青年公务员表现出“两高两低”的特点:学历高—职级低、社会地位高—收入满意度低。首先是“学历高—职级低”,大学本科(含双学位,不含大专)学历的比例已达到63.3%,研究生学历比例达到32.5%,这个比例还会继续增加,但新入职的年轻人要从普通岗位做起,甚至要等很长时间才能有职位,这与他们的高学历是一对矛盾。其次是“社会地位高—收入满意度低”,外界将公务员看成是社会地位很高的职位,有着很高的职业声望,但事实上,他们的工资却是中下等水平,这是这一群体的又一矛盾。

社会舆论中“集体失语”,期待能被外界理解。相对于外来务工人员等社会人群,公务员被视为“强势群体”,一言一行备受媒体关注。有77.2%的受访者认为社会上对公务员的批评比赞扬之声多。调研显示,这个群体有着与同龄人一样的网络习惯,网络使用频繁。但为了避免矛盾扩大、引发更多误会、给单位添麻烦,80后公务员几乎都选择沉默应对,因而形成了在社会舆论中“集体失语”的局面。

面对社会舆论,他们一方面认为这些批评是对自己的警示,“当公务员就要具备听得进骂、受得起骂然后避免被骂的素质”,要取得他人的认可,更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才是关键。另一方面,他们也迫切希望改变社会形象、赢得社会理解。

“80后”公务员看“改革”和“治理”:

关注改革,积极投身改革,把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改进党群干群关系作为努力方向

理性看待改革,积极投身改革。调查显示,80后公务员十分关注时事热点,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当前改革涉及的方方面面。在改革步入深水期的阶段,他们能够理解改革会面临的阻力,有45.0%的受访者认为改革顺应民意,一定会取得成功;同时还有40.6%的人认为,改革环境较为复杂,需要进一步观察成效。但他们更有积极投身改革的锐气和决心,接近九成认为“年轻人要有投身改革的使命感和紧迫感”、“我们大显身手的机会来了”。

在涉及到改革的具体内容时,该群体最关心的依次为计生(16.9%)、住房(16.0%)、环保(11.0%)、医疗(10.8%)、反腐(10.7%)、司法(9.0%)、央企(6.7%)和行政(5.8%)改革问题。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该群体一方面和同龄人一样,关心与个人权益紧密相关的民生领域改革;但同时也关心制度建设、司法公正和行政体制改革。

对提高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有思考。调查显示,为推进“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受访者认为公务员最需要提高沟通协调能力、执行能力和创新能力。具体到最应当通过怎样的方式提高公务员的现代治理能力这一问题时,分别有27.6%、27.1%和24.9%的受访者认为“构建政府现代治理体系”、“加强对公务员履职能力的培训”和“健全公务员的管理制度”是切实有效的途径。也就是说,他们对于从宏观的制度背景入手、从微观的公务员管理入手推进现代治理能力,都有自己的思考。

对通过转职能、改作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有清醒认识。从对行政体制改革最期待的事项来看,选择最多的是“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更多优质的公共服务”(46.3%),选择“政府作风更加清廉高效”的也高达36.8%。40.7%的人认为“改进作风,更好地为群众服务”对改善干群关系最为关键,“提高工作效率”和“增强决策和执行能力”也十分重要。

责编/刘建  张夏梦(见习)  美编/于珊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谭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