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国企 > 正文

混改新动向:部分央企国企已开始筹谋员工持股计划(3)

据接近国有四大行的人士透露,四大行均在筹谋试水员工持股计划。不过国有企业决策流程确实缓慢,非国有的民生银行日前已经在发行优先股的同时就推出了员工持股计划。

11月12日,新疆兵团旗下的冠农股份在上证E互动上回复投资者提问时表示,“公司已在考虑推进员工持股计划,但因公司是国有控股公司,在推进方面进度较慢。”

谨防好政策被异化

尽管陆续有国企在尝试员工持股计划,但对于“员工持股是否真能有效激励公司发展”这一命题,学界一直存在不同看法。

“这其中的难点在于给多大的激励,这个度很难把握,”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东谈到,“给多了股东或国家吃亏,给少了激励不到位。”

根据张喜亮的研究,即使在激励“到位”的情况下,员工持股也只是在前三年对员工有比较大的激励作用,“一旦其股本收回即分红已经回本,员工的工作热情呈递减状态,慢慢又回到了老样子”。

事实上,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国就曾经探索过企业职工持股的办法,其历史经验教训值得引起重视。

“当时,有些企业只想通过员工持股实现募集资金的目的,而不考虑员工收益和参加管理的权利;也有的企业高管故意做空企业,以职工持股的名义改革,然后再收购分散在职工手中的股份,从而变国企为私企,”张喜亮指出,“所以,在今天探索员工持股,要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止出现内部人控制。”

也有观点认为,员工持股计划需要与高管股权激励有明确的区分。“可以看看最近的很多员工持股计划,其实里面高管不少,说是高管持股计划大概也不算错;而和正儿八经的‘高管股权激励’相比,还没有限制性股票那样的业绩要求,如果都变成这样,可能就有点变味了。”一名人士分析说道。

在市场人士看来,要想避免员工持股异化为利益输送或者是“变相高管股权激励”,必须发挥资本市场在定价中的作用,同时对全过程予以公开、透明的监督。(记者 庞瑞)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