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民间借贷长期“地下运转”危及金融生态(2)

民间投机借贷泛滥中介机构推波助澜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当前民间融资领域案件高发,隐患重重,主要原因有:信贷收紧致使扩张企业被迫靠民间借贷“短贷长用”维持运营;大批投机性借贷资金涌入房地产和采矿业,行业遭遇调控不景气,难免违约和坏账结局;部分中介机构以投资理财等名义非法集资,推波助澜。

近期被国际刑警通缉的原广西柳州首富、正菱集团实际控制人廖荣纳,被曝跑路后留下近百亿债务,其中民间融资就达30多亿元。

办案人员介绍,发迹于装备机械的正菱集团,在2008年前后大举涉足资本经营和地产投资。集团一方面成立正菱担保等机构获得融资担保或直接吸存,另一方面大举进军地产项目,以期偿还高额融资利息。受市场低迷影响,房地产项目积压资金链断裂,廖荣纳在4月份潜逃境外。

广西正菱集团从“风光无限”到债务缠身的经历,正是民间借贷从大肆扩张到风险暴露的缩影。业内人士介绍,当前民间融资领域案件高发,隐患重重,主要原因在于:

一是信贷收紧项目“搁浅”。一些银行界人士认为,温州是民营经济“风向标”,眼下从东部向中西部蔓延的民间融资风险,与两年前的温州资金链、互保链风险延续有较强联系。业内专家分析认为,自2011年信贷高增长退潮后,一批过度扩张企业被迫靠民间借贷“短贷长用”维持运营,一旦融资难以为继就难免“搁浅”。

二是投机借贷大行其道。当前股市楼市不景气,大量民间资本涌入“只管收益,不看风险”的投机性借贷。分析人士认为,年利息普遍超过20%的民间借贷资金,只有房地产、采矿业收益率才可能与之相匹配。大批投机性借贷资金涌入房地产和采矿两大行业,受国家调控影响后,就难以避免违约和坏账的结局。

三是中介机构推波助澜。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介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担保中介融资、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公司遍地开花。这些中介机构在争夺市场中,以投资理财等名义逐渐演变成加强版、网络版的非法集资。今年以来,北京、四川、广东等地一批网贷平台、担保融资企业频现老板失联,不仅引发行业混乱,还对民间融资风险集中暴露产生叠加放大、推波助澜的作用。

利率上升敞口扩大风险危及金融生态

在经济回暖尚不明确,民间借贷利率上升,以及房地产和采矿业市场持续萎靡等情况下,民间金融市场风险敞口将进一步放大,有可能危及区域金融生态,压缩实体经济融资空间,损害群众利益引发大量信访群访问题,影响社会治安。

有着民间借贷利率风向标之称的“温州指数”今年二季度报告显示,受部分企业陷入担保链困境等因素影响,综合利率环比略有上升;因企业出险隐患依然较大,预计下半年民间融资综合利率可能有所回升。

部分受访人士认为,在经济回暖尚不明确,民间借贷利率上升,以及房地产和采矿业市场持续萎靡等情况下,民营企业融资压力将持续加剧,导致民间借贷违约、坏账等问题持续高发,民间金融市场风险敞口将进一步放大,至少带来三方面隐患:

一是传导金融风险,形成恶性循环。湖北一家金融机构4月份调查发现,103户风险贷款客户中,涉及民间高息借贷27户,民间借贷金额高达36亿元,远超这些企业在银行的贷款余额。金融监管部门表示,现在大部分企业都是银行贷款与民间借贷两头融资,任由民间借贷风险继续暴露,大批出险企业倒闭后,即便拥有偿债能力也优先偿还利息高的民间借贷,必然导致金融系统的不良贷款攀高,形成恶性循环危及区域金融生态。

二是冲击实体经济,加剧市场恐慌。广西一家新能源汽车公司负责人表示,近期一些企业家不堪高利贷重压纷纷跑路,加之市场各类真假传闻四起,使银行和供货商“草木皆兵”。银行为控制风险不愿续贷,正需金融输血的实体经济行业融资空间被进一步压缩,甚至出现集中债务挤兑。

三是群众利益受损,影响社会稳定。多位公安机关一线办案人员表示,当前民间借贷中存在大量非法集资等违法行为,涉及人数多,集资对象缺乏对“高收益代表高风险”的认识,一旦民间借贷崩盘,往往引发大量信访群访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当前民间借贷中,不少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职工参与其中,他们虽然不直接出面,却能够掌握很多案件尚在处置过程中的信息,煽动力与破坏性更强,不利于社会稳定和债务化解。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