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环保 > 正文

能源腐败路径:能源局哪个部门更易腐败?(3)

核心提示: 3天之内,4名官员因涉嫌受贿犯罪被立案侦查。继2013年8月刘铁男落马后,国家能源局近期再次陷入舆论关注的“腐败漩涡”。

据了解,近期落马的许永盛、郝卫平、王骏则都曾与电力项目审批有关。2008年国家能源局成立,许永盛出任国家能源局电力司司长,郝卫平任副司长。王骏则早在2001年就担任过国家计委基础司电力处处长,2002年其升任基础司副司长,后来接任电力处处长的是郝卫平。

国家发改委还有“参与制定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土地政策,拟订并组织实施价格政策”的职责。周大地表示,不排除有一些腐败分子不光是通过批项目,还会在制定政策上进行倾斜,借机敛财。

有业内人士指出,审批权是导致国家能源局出现贪腐现象的主要原因。

对此,周大地并不认同。他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国家发改委拥有大型项目核准的权力,而这个权力是正常的,一个项目可不可做,总要有一个部门说了算,不可能所有的项目都要上到国务院讨论。”

周大地认为,集中出现的腐败现象与过去盲目追求GDP的地方发展模式有关。有大量的重复建设,国家发改委是不愿意批的,但是,“下面的积极性比上面高得多”,市长、省长就一层层找上来,“这样就反而给了国家发改委权力”。“在过去这种有权就想用一用的社会风气下,能源系统和其他领域一样出现了一些权力寻租、受贿、索贿的现象”,“如今,国家下力度反腐,将重点就放在一些领导干部身上,放在一些关键部门身上,放在牵扯投资巨大的领域上”。

在项目中安置亲友分杯羹,是能源领域权力寻租的常见手段

一位熟悉项目审批的人士表示,“做项目的人最清楚,要拿下一个项目,第一个要攻克的就是发改委,在实际审批中,发改委是第一个环节,也是最终环节,如果发改委不同意,其他部门基本上很难通过。”“一旦发改委通过了这个项目,其他部门的环节也就基本上通了,因为,官场有这样的潜规则,正常情况下,有几个人同意的文件,其他人不太好反对。”

“现官不如现管,因此,国家能源局的具体部门就有了较强的操作空间”。上述熟悉项目审批的人士表示,“在项目上报国家能源局之前,要先找司局的一、二把手去吃饭等。这种交际活动必不可少,目的是探探他们的口风,如果他们觉得这个项目还可以或者说50%以上能做,只要这个信息透露出来,跑项目的就会开始公关这些领导,投其所好,或让他们的亲属或让他们的亲属或朋友参与项目,分一杯羹。”

中纪委监察部网站信息显示:国家发改委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原党组书记、局长刘铁男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利益,本人及其亲属收受巨额钱物;违规为其亲属经营活动谋取利益;收受礼金礼品。

上述人士表示,在项目中安置亲属、朋友分一杯羹,这种方式是能源领域权力寻租最常见的手段,与直接行贿受贿相比,“这种方式的风险要小一点”。

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知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今年5月份国家能源局出事儿的4名官员中,据他了解,利用现任职务便利涉嫌受贿的可能只有魏鹏远,其他几个出事的主要原因是在项目中安排家属参与做生意。不过他的这一说法未得到能源局和相关机构的确认。

此外,据上述熟悉项目审批人士介绍,公关领导还分为主动公关和被动公关两种。“提前做工作、打通各个环节,这就是主动公关,一般人都会采取这种方式。尤其是前几年,监管不是那么严格,企业主动公关的特别多。”也有企业按照正常程序递交材料,当项目卡壳时,才去公关,“这个时候公关的人是比较被动的”,“要么负责行政审批的官员开条件,要么你开出的条件足够满足他,才会放行”。“选择哪一种方式要看具体的人,根据这个人具体的性格喜好和他的态度来决定选择什么样的方式。”

上一页 1 234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能源   能源局   能源腐败   落马官员   电力审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