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城市须征拥堵费论令人汗颜:钱收了问题照样存在(2)

核心提示: 要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经济学家常常主张依靠市场手段,经北大学者“改造”了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理论,目的恐怕也在于此。

对于市场手段,经济学家们近来经常举的例子是假日高速公路免费,认为是免费造成了有车一族蜂拥出行,结果造成了高速拥堵。其实这个例子确确是个反证,因为节假日高速公路免费,其初衷并非是多给公众一份福利,而是因为路上每逢关卡要收费,耽误时间,造成了高速公路大量拥堵。如果不免费,可能开车出行的人会少一点。但为了过一道道关卡留下买路钱而处处停车,看看高速公路是堵还是不堵?

让中低收入者住城里,

让高收入者住城外

当然,真按中国国情说事,城市管理者若是想收拥堵费,实际上是不受什么公共物品还是私人物品的理论影响的。问题在于怎么收?在国外常见的是,政府在城市中心的边缘修建了公交枢纽,并配以特大规模的免费或低收费的停车场。有车一族大多住在城外,工作日上班,开车到此把车放到停车场,然后搭乘地铁或公共汽车进城上班;下班亦然,方向和程序相反而已。若是直接开车进城,就收取拥堵费。这样做是合情合理的,因为政府已经为你提供了公共服务,你不利用,那就掏钱吧。

这在中国的城市里应该做不到,因为中国的有车一族大多就住在城里,开车上班,出门就要收费,好像有点说不过去。据说可以学新加坡,用探头,凡是在某一时段出现在某一区域的车,车号都给照下来,月底算账。这个办法对于收费而言,好像可行。但以中国人的聪明,历来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于是结果可能有二:一是遇上要收拥堵费的地段就绕行,结果是收费地段不堵了,其他路段堵死了。二是上班族会要求单位改变上下班时间,错过规定收费的时间,结果是收费时间不堵了,其他时间堵死了。

所以,收取拥堵费,恐怕也难以真正治堵,只不过把堵车的空间和时间变化了而已,这和迄今为止治堵的效果应该没有什么差别。真正要解决问题,恐怕要在整个城市的规划布局上做文章。社会学家的意见,是让中低收入者住城里,离工作地点越近越好;让高收入者住城外,他们有车,不怕路远。中低收入者上班花在路上的时间越短,道路拥堵的情况就越好转。在此基础上,加上在城市周边修建大型交通枢纽和大型停车场,按国际惯例收取拥堵费,恐怕城市道路拥堵才会有真正的改观。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社会问题   唐钧   拥堵费   城市拥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