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指数研究院分析,从目前的市场价格变化情况看,国内房地产价格在经历近两年持续上涨之后已进入调整期,上半年多数房企销售业绩不佳。专家表示,在此压力下,开发商尽力推动地方政府改变调控策略,期望给市场注入活力。
土地市场也是一片低迷,全国多个城市土地成交量递减,底价成为常态。6月5日,武汉挂牌出让10宗地块,7分钟内草草收场,全部底价出让,还有一地流拍。上海计划推出的2幅地块,也因无人竞拍而延期。济南情况更“糟”,5月土地市场再现出让、成交“双挂零”的局面。
土地市场降温必然带来土地出让金萎缩,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就更大。亚太城市房地产业协会会长谢逸枫分析,会有更多二、三线城市调整限购政策。一方面供应过剩、供需不平衡、去库存周期严重超标。另一方面地方债务到期,卖地还债的方式模型来临。三是房价下降预期浓厚,担心危及银行风险。
对楼市影响趋弱 需市场与保障双发力
今年“两会”提出“分类调控”后,中央并未出台相关具体政策。有业内分析,与以往动辄“国几条”相比,今年上半年楼市调控处于“空窗期”。虽然限购对于房价起到了很好的抑制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放松限购房价就会上涨,楼市限购令对楼市的影响主要是信号意义。
虽然地方政府在楼市调控政策方面有了更多“因地制宜”的自主权,但并不意味着调控政策可随意放开,库存和供求情况成为调控的关键依据。
谢逸枫表示,即使取消限购政策,难以逆转楼市降温大势,让房价重新大涨。如果房贷与信贷政策不放松,放松限购政策根本无法改变楼市大局。因此,调控“空窗期”时,地方政府应该从供求关系的角度上发力,完善政策与出台措施,不是靠放松限购政策“救市”。
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市场总监李国政说,维护楼市平稳健康持续发展,必然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改变不利的供求关系不能只依靠打压手段,既要支持正常合理的购房需求,更要增加不同层次的市场供给,发挥市场与保障的双重作用。
对于下半年的房地产市场政策,李国政认为,这更主要是取决于宏观经济及楼市走向。此外,房产税、住房信息联网及金融信贷等方面的政策,地方政府面对日益分化的楼市格局采取的“微刺激”政策,都影响着楼市走势。“总的来说,依靠市场力量逐步剥离依附在土地、金融及企业或个人上过多的利益诉求,让楼市回归正常轨道将是不变的方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