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国企 > 正文

追问巨亏腐败背后的央企董事会:是什么催生了“花瓶董事”?

调查:追问巨亏腐败背后的央企董事会:是什么催生了“花瓶董事”?

一边是一些央企频频爆出巨亏、高管腐败等问题;一边是国资委披露央企董事制度改革不断完善,近10年已有近60家央企先后引入外部董事。

公众质疑:央企规范董事会制度对出现的问题产生预期效果了吗?应该起到监督、约束作用的董事为何成了“花瓶”?

引入外部董事的企业仍然连连暴出腐败丑闻

国资委一直倡导以引入外部董事为主要特征的央企规范董事会制度。这项工作自2004年国务院批准试点、2005年10月宝钢集团第一家启动以来,已足足推行近10个年头。

根据国资委网站公开信息统计,截至6月底,113家中央企业中,已有59家中央企业引入外部董事制度,涉及石油、钢铁、电力、通信、运输、军工等众多行业。

“一个重要初衷就是为了消除内部人控制,防范国有资产流失风险。”持续关注央企改革问题的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说。

内部人控制,是指现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利益不一致而出现的经营者控制公司现象。内部人控制被认为是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主因,表现是通过内部分利等形式化公为私,使国企内部成为“铁板一块”的“利益王国”。

历史原因,长期以来,国企组织设计采取条块管理,从人事任命到纪检监督,都是以内部管理为主,由此衍生的内部人控制现象,使内部监管形同虚设。

“从已建立规范董事会制度的五十多家央企企业制度层面看,形式上基本达到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要求。”李锦说,按照构想,引入外部董事制度是要实现决策组织与执行组织的分离,充分发挥董事会在重大战略决策、风险管控、经理层管理等方面作用。

在知名经济学家华生看来,引入外部董事建设规范的董事会制度,从形式上向现代企业靠拢,值得肯定。

然而,外部董事的引入,并没有取得设计者理想的成效。审计署日前披露的11家中央企业审计结果显示,11家央企存在包括投资决策失误导致巨亏、滥发职工福利、资金违规使用等诸多问题,而这11家央企中,有5家已先后引入外部董事制度。

又比如,从2008年到2013年期间因重大决策失误接连爆出超百亿元巨额亏损以及被查明高管贪腐事件的中国远洋集团,2011年即已引入外部董事制度。

外部董事或沦为“摆设”或变身“内部人”

“由于种种原因,我国企业引入的董事会制度,无论是央企的外部董事,还是民营企业的独立董事,实际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华生说。

作为规范董事会制度中最为关键的主体,外部董事肩负什么职责?记者采访获悉,外部董事的职责一般包括在投资项目、资金使用、干部人事以及薪酬等方面进行监督和参与决策。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