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国企 > 正文

国企改革:改革本身才能防止体制性流失 (2)

改革不能“因噎废食”

在现实中,对于客观存在的流失风险,国企负责人普遍存在“怕流失”的心态,加之公众对国资流失的概念理解不一,国企负责人的种种担心恐将成为拖延改革的“挡箭牌”。

一是担心“扣帽子”。中国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宋志平说,当国有资产“切换”为非国有资产时,不仅公众持怀疑态度,代表国有资产的当事人也冒着“贱卖”风险。事实上,不管要处置的国有资产“贱卖”还是“贵卖”,国企负责人都很可能背负“怕说不清”的风险。

二是担心“用了正确的方法,没干正确的事”。上海浦东发展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投资银行部总经理杨斌说,他最担心的是,改革的流程全部合法合理,但效果大打折扣。尤其是在引入战略投资人方面缺乏明确的判断标准,单纯的“价高者得”,难以保障合作双方优势互补。

三是担心“秋后算账”。近日,绿地集团引入战略投资人上市后股价大涨,立即引发公众对国资流失的质疑。近年来,一些报道撇开投资风险不谈,将投资收益等同于国资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尽管国企负责人普遍存在“怕流失”的心态,但专家认为,国企改革不应“因噎废食”,不改革将是最大的流失。与交易过程中的流失相比,体制性流失更需关注。

李锦认为,过去,一些国企盲目投资造成的损失非常严重,有的几十个亿甚至更多,但没有人负责,没有严肃处理,批评一下就过去了。而据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周放生调查,与同类型民营企业相比,国企生产成本平均高出20%左右。“改革本身就是防止体制性流失的最好方法。”

防控引导并举改革反腐同步

专家认为,在推进以混合所有制为基本方向的国企改革中,必须坚持公开透明,分类稳步推进,避免少数人在瓜分国有资产的盛宴中一夜暴富。

彭建国认为,要确保阳光公开操作,主动接受社会和职工监督。既要防止国资流失,又要防止“为什么只给他不给我”,还要防止“为什么我贵他便宜”。可设立由第三方专业人员及职工代表等组成的国企改制评估委员会作为“裁判员”,观察、监督国企改革的全过程。同时,赋予委员会“一票否决”的权利,从源头遏制国资流失。

有关专家认为,避免国有资产流失,必须坚持程序的公开性和合法性,完善市场定价机制,尊重市场定价权,鼓励国有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国资委等政府部门作为利益主体,应当成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管者,而非直接参与者,着力解决法规制度建设滞后问题,确保监管工作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同时,保持国有企业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加强对关口岗位的监督力度,可有效规避国资流失的风险。严把“方案关”“资产界定关”“审计关”“评估关”“交易关”“资金关”等重点关口。对于造成国资流失的违规违法行为零容忍,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惩处一起,净化国企改革环境。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体制性   国企改革   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