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国企 > 正文

审计爆出11家央企三大“顽疾”(2)

偷税漏税也是这些央企存在的问题。兵装集团被审计出2012年少缴纳营业税387.07万元、城建税及教育附加费46.45万元。该集团表示433.52万元税款已上缴国库。审计署称,这些企业共补缴各项税款1.78亿元人民币。

海外盲目投资导致亏损,暴露出部分央企管理不善、风控意识薄弱。中核建集团被审计出两个境外项目存在未经集体研究决策、未评估海外分公司损益、债权债务情况下支付海外分公司承包人补偿费用等管理不规范问题,涉及金额5131.18万元。该集团表示已制定了提升境外项目、境外投资管理的具体方案,将加强对境外项目风险的管控。

国内经营方面,多家央企存在未批先建、违规投资、违规招标等问题。中石油下属9家单位未按规定公开招标涉及260.35亿元。大唐集团投资的多伦煤化工项目实际投资额超概算61.79亿元,项目延期投产后未达预期指标,且存在采购原料闲置过期导致增加成本等问题。该集团表示正在补办相关手续,完善相关制度,减少经济损失,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对于央企账目和投资中的违规行为,刘迎秋认为,这不仅是央企经营者自身的问题,也是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执法部门的问题,核心是体制机制不健全、监管不到位。

审计挽回损失近33亿元 整改需治本

审计署相关负责人表示,11家央企均高度重视审计发现的问题并基本完成了整改。截至5月底,相关企业制定完善规章制度1194项,对190名相关责任人进行了严肃处理,其中厅局级干部32人,同时已挽回和避免损失32.96亿元人民币。国务院国资委当日声明,将督促相关企业认真落实整改,并寻求治本之策。

刘迎秋表示,审计结果仅仅反映了国企部分问题,当前国资国企问题复杂,全面深化改革迫在眉睫。他认为,国家近年逐步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并要求到2020年提高至30%,传递出打破国有资本“体内循环”的改革信号,国企应拿出更多利润回报社会而不是“中饱私囊”。

中国企业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李锦认为,国企问题屡查屡犯,核心是体制机制和监督缺位的问题。他建议要打破长期形成的国企内部人控制的体制,改革干部任命制,并增加透明度,更多依靠外部审计,并强化出资人监管机制。(参与采写记者:董峻、张晓松)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王卓怡]
标签: 审计署   央企   顽疾   违规发福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