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区域聚焦 > 正文

地方外交兴起的动因分析

—以河南省为例

【摘要】虽然没有独立的外交权,但在国际趋势、国家政策及地方利益的推动下,各国中央政府之下的各级地方政府有着活跃的对外交往,地方外交勃兴的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变得尤为明显。文章试以河南省为例来分析地方外交产生的动因,并简要说明其地方外交的特点。

【关键词】地方外交 国际趋势 政策 文化利益 经济利益

概念的界定及文献综述

地方外交作为一个概念起源于“外交”概念的泛化,即外交主体可以不享有独立主权或是完全的国际法地位。一直以来,地方外交都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国外学界普遍将其与“次国家政府外交”等同,中国的官方正式文件中也较少出现地方外交的说法,而多以“对外交往”来指代。陈昊苏的《民间外交论》认为它“是一种半官方外交”,Rogier Vander Pluijm在《城市在国际政治中日益重要的作用》将其定义为“城市或本地政府在国际政治舞台上以代表它们本身以及它们利益为目标而与其他行为体互动的过程与制度。”综合以上这些界定,我们认为,地方外交是以地方政府为主体,在一国宪政框架下进行的旨在国家和地方利益的多元化对外交往活动。其交往内容既可以是“低级政治”议程如吸引外资、发展贸易或是文化交流、跨界事务,也可以包括“高级政治”议题如安全类议程、政治类议程乃至分离主义议程。

而有关地方外交兴起的现实原因,学界的研究尚处于发展阶段。陈志敏的《次国家政府与对外事务》一书中从国际、国家以及地方三个层面上进行了分析。从国际层面上说,首先,全球安全结构的转型为地方外交的兴起做了铺垫。冷战结束后,国家间安全问题的压力大幅度下降,地方的焦点问题由安全转变为经济、社会的进步与交流。原来因东西方对抗而关闭的边界重开,拓宽了次国家政府的国际活动空间。其次,经济全球化与世界市场的发展使地方政府要求突破国家对其的一系列限制,积极地进行对外事务来维护自身利益。①

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外交政策领域的延伸趋势以及中央权力下放的趋势推动了地方外交的兴起。外交政策领域的拓宽使得主权国家和安全问题不再是对外政策的惟一对象和目标。地方政府由于在经济、文化、环境等方面拥有经验和专长,因而在这些领域能够成为国家对外政策的决策参与者和重要执行者。而权力的下放进程即使不直接涉及对外事务,由于外交事务的“内部事务化”趋势,地方政府权力的扩大也势必会加强其国际活动的动力,有证据显示,美国各州的外交外事活动的增长的直接原因即为美国联邦政策对于各州的放松。②王缉思也认为,中国为了改革权力过于集中的行政体制和闭关自守的计划经济模式而采取的权力下放和对外开放的政策,激发了地方政府对外交往的积极性与创造精神。③

上述两大原因可被视为地方政府进行外交活动的拉力,真正的推力及源动力则是地方层面的因素。其一,地方政府为了维护日益增长的国际利益必须进行外交活动;其二,地方行动主义及国际行为能力的增强赋予了地方政府进行外交外事工作的现实可能性。

部分学者也开始关注地方领导人即个人方面的因素。有研究指出,过去50年中美国州长在制度上的权力增长是该地外交事业发展的因素之一。州长的权力及个人喜好也会对该地政府的外交事业的形态及发展程度产生影响。④总的来说,地方外交兴起受包括国际、国家、地方等多层因素影响,每一地域的地方外交的产生方式及运作模式也有其特色。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动因   外交   地方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