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宏观大势 > 正文

新时期工业如何反哺农业

【摘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但由于历史原因,早期为了支持工业发展而选择农业支持工业的发展策略。如今,虽然我国的农业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整体上仍大大落后于工业,而要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三农”问题必须解决,因而我国开始明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

【关键词】工业反哺农业 “三农”问题 对策

工业反哺农业是指工业通过各种形式给予农村、农业发展以支持和保护,促进其从落后的、传统的形态向先进的、现代化农业转变。这是一个仿生学概念,其提出是基于农业曾经哺育过我国工业的发展,并为之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而当我国进入后工业时期,面对农业落后的状况,工业有义务对其进行反哺。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可以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还有利于改善农村环境,使农民的人居环境向现代化转变,也有助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推进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我国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的必要性

工业反哺农业是基于新中国发展历史的科学总结与反思。自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大致可以把我国的经济产业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3年到改革开放之前,这一阶段中国整体的经济发展是处于农业支持工业的阶段。新中国成立前的内战使得我国工业基本被破坏殆尽,因此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确定了发展工业化的经济发展目标。但工业的起步与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而刚刚稳定的新中国无法直接提供工业化的积累资本,因而我国制定了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相关政策,通过长期高价卖出工业产品,低价收购农业产品这样的剪刀差来为工业发展提供资金。长期的资金流出使得农业无法获得持续、长足的发展后劲,而工业恰恰因为得到农业资金的支持而快速发展,逐渐与农业发展拉开了距离。

第二阶段是1979年到1987年,这一阶段中国处于改革开放时期。中国的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在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这极大的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得中国的农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这一阶段改革的后期,国家的工作重心再次转移到城市之中,政策主要偏向工业和城市,农业的发展速度又缓慢下来。

第三阶段是1988年至今,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农业已经摆脱了粮食不能自足的紧张状态,进入了供需平衡的稳定发展时期,但与此同时,我国城乡差距扩大、农业落后于工业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因而如何发展农业,解决“三农”问题成了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

从我国经济发展的历程来看,农业、农村和农民都在长期支援着工业和城市建设,为我国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而面对如今的城乡差距日益扩大的事实,工业应该对农村、农业进行反哺。

工业反哺农业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转型的现实需要。中国进入社会转型期,总体来看,农业的贡献率要低于工业和第三产业,但实际上,我国的人口数量会持续增加,对粮食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而农业生产的自然周期性以及气候性等因素不可逆转,因而在转型期的中国,农业仍然处于基础性地位,要发展中国的经济,使中国平稳渡过社会转型期,必须重视农业经济的发展。

我国在遭遇金融危机后,需要通过拉动内需来抵御金融危机给经济带来的冲击,而在城市消费基本饱和的情况下,如何拉动农村消费就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农村之所以消费需求不高主要是因为农民收入不高,缺乏足够的消费能力。因此要拉动农村地区内需,就需要提高农民收入,积极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让农民获益更多才能够增加其需求,进而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

工业反哺农业是提升我国农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与深入,我国的农产品不仅要进入国际市场与国外农产品进行竞争,还要与国内市场的进口农产品进行竞争。这种竞争主要表现在价格与质量两个方面:在价格上,由于我国农村人口众多,这也使得我国农产品的优势仅是在劳动力成本上,除此之外,我国的农产品并不具备其他价格优势,而且由于土地资源的限制,一些土地密集型农作物的生产成本反而要高于国外;在质量上,我们的农产品也并没有占有多大的优势。造成我国农产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原因之一是国家长期以来实施重视工业、忽视农业的发展政策,因此要想中国的农产品在国内外的竞争环境中获得优势,必须对其进行政策性的扶持,而相关工业产业也应为其提供有效的防护和支持。

工业反哺农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决策和具体实现路径。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拥有众多的农业人口,农村、农民以及农业始终是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国家为促进农业发展也积极制定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但农业与工业、农村与城市的差距是长期形成的,消除城乡差距不可能一蹴而就。国家的一些财政税收政策依然存在浓厚的倾向城市的色彩。国家也意识到“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因而开始制定了一些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但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和深入调查,这些政策最终却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且由于监督执行机制不完善,也使得一些反哺政策并没有发挥效用。进入新世纪,面对日益扩大的城乡差距和产业发展不平衡问题,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被正式提上国家日程。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要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是一个必然选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又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策略,这一策略将工业反哺农业,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策略更加具体化和明晰化。

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现状及分析

国家政策层面。我国开始真正重视农村、农业发展是在21世纪初,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和增加农民收入的要求,而从2004年至今,每年年初国务院发布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这一系列政策方针都体现了国家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并形成了基本的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建设制度构架。

国家财政投入方面。在农业投入方面,我国自2004年开始在国家财政上重视农业投入,总体上看,用于农业的财政支出增长率基本上都要高于财政支出和收入的增长率,这表明国家在农业财政支持上一直保持着较为稳健的政策。但从农业支持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来看,我国的农业财政投入还略有不足,2004年国家“三农”财政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8.2%,但2005年和2006年却都低于8%,2008年至2010年虽然都达到了9.5%,但却一直保持这个比率没有增长。而且我国在2010年农业财政支持仅占农业GDP的21.1%,这与发达国家对于农业财政的支持大都占农业GDP的50%的比重相比,依然具有较大的差距,目前从中国的发展来看,还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投入水准,但这也说明我国的农业财政投入还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

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方面。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也是“三农”发展的一个重要议题,农村公共事业建设囊括了农民就业、教育、卫生等多个方面,在国家提出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后,2003年我国农村从事农业的人口就业率有所下降,这说明部分农村转移了劳动力,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取得较好开局。但在2007年到2010年间,从事农业人口的负增长率逐渐开始回落,从2006年的最大值-4.49%到2007年的-3.79%,再到2008年的最低谷-2.63%,之后一直保持在-3.3%左右,这些数字变化反映出的不稳定,说明我国在如何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上还需要进一步考虑。

在教育方面,我国的农村受教育人口数量和教育质量都有所提高,并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但与此伴随而来的是农村从业人口的流失,越来越多的受过教育的农村人口往往更愿意去城市发展,这也使得农村难以留住人才,国家还需要出台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愿意留在农村发展,投入到农村建设中去。

在医疗卫生上,从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后,我国农村的基本医疗设施增加,卫生人员数量基本呈增长态势,医疗水平有所提高,但与城市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农民收入方面,从相关调查数据来看,我国的农民收入自2003年到2010年都保持一个较快增长的状态,而在城乡收入差距方面,自2001年就有缩小的态势,但自2005年后,这种差距的减小更加明显,这也说明工业反哺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开始出现成效。但与大多数国家保持在1.5:1~2:1的差距水平相比,我国在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还处在3.19:1的较高范围内。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时期   农业   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