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大国政治的悲喜:叙利亚危机启示录(5)

综上,无论从全球事务还是美国国内事务看,奥巴马都受到种种牵制。相对介入中东变局而言,他有许多更重要的事要做。在全球层面,美国既要维系其对国际事务的主导地位,防范中国等新兴国家的挑战,又不得不寻求包括中俄等大国在内的国际合作来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问题。美国将战略重心转移到亚太地区,既有防范中国的一面,也有寻找自身发展机遇的一面。因此,笔者相信,美国不会因为近年来的中东变局而改变这一既定战略,更不会因为叙利亚化武危机而重走单边主义老路。这个事实对于叙利亚问题的后续发展以及最终解决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叙利亚危机带来的思考和启示

尽管叙利亚危机还远未结束,其未来发展仍有许多不确定性,但围绕这次化武事件发生的种种变化还是带给关注中东变局的人们一些有意义的思考和启示,有助于人们看清事态的本质及准确判断发展趋势。

首先,叙利亚危机打破了许多人对西式民主的幻想,事实上终结了所谓的“阿拉伯之春”。中东变局以来,无论是突尼斯模式、埃及模式还是利比亚模式,均以推翻旧制度和威权政权为特征。因此,阿拉伯世界这场轰轰烈烈的变革运动一开始就被西方定性为争取民主自由的运动,中东地区也有许多人为“阿拉伯春天”的到来而欢呼。但是事态发展到今天——不管叙利亚总统巴沙尔的命运如何,“春天”的气氛早已不在。利比亚战争之后,许多人对中东变局的看法已经改变。虽然不少人现在依然会用“阿拉伯之春”这个词语来指代中东变局这一历史事件,但其符号意义已经远远大于原先被赋予的内涵。那些已经历“革命”的国家正在对“革命”的意义和代价进行反思,一些国家的民众甚至开始怀念“革命”前相对稳定的社会秩序和生活保障。尽管西方依然有人将叙利亚内战描绘成民主与专制的斗争,但更多人已经不以为然,毕竟西方式的民主与自由离阿拉伯世界的现实太远。

突尼斯总理阿里·拉哈耶德最近接受《环球时报》专访,在谈到“阿拉伯之春”与民主自由的关系时表示,通过民主来实现自由需要时间、耐心和对民主的理解,“人民必须在政治上足够成熟才能理解民主的含义和民主体系是如何运作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中东地区仍有许多人把这场变局描绘成一场传统意义上的革命,反对派也喜欢以革命者自居。但笔者以为,革命并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潮流和地区发展的现实。当今时代是变革的时代,阿拉伯世界需要的是稳步持续的变革,而不是轰轰烈烈、翻天覆地的革命。

第二,中东变局当前正处于政治和社会转型的十字路口。每一个已经进入政治转型的国家都面临着国家走何种发展道路,采取哪种发展模式的重大选择,也必然要经历一个各种政治和宗教力量、社会思潮反复较量、碰撞、冲突到最后磨合的“再平衡”过程。我们现在在埃及等国家看到的乱象,其实正是各种力量为主导国家的发展进程而博弈和冲突的过程。

中东转型漫长且充满各种挑战和风险,我们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300年发展的道路,“在享受300年发展带来的成果和快乐的同时,我们也把过去西方300年所经历的痛苦、挫折和幻灭给压缩到这30年”。中东国家想用3年的时间来完成政治和社会转型,必然要承受更大的痛苦,而且这种痛苦是无法逾越的。中国经过持续30多年的转型才刚刚试着进入改革开放的深水区,而中东从一开始就被推入深水区,所以不乱才怪。许多人认为,埃及政治进程出现“二次革命”是一种倒退,但其实是因为它走得太快,所以必须从头来过。问题在于,政治强人被推翻以后,那些“后革命”国家普遍缺乏强有力的政党和政治家来领导国家稳步转型,此外,此次变局也反映出阿拉伯各国民众对重大事件的来临没有充分的准备,阿拉伯社会对于大起大落的政治变化的承受度也很弱。当然,埃及等国的乱象也将启发本地区其他在“革命”边缘徘徊的国家对如何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冷静反思。美国和西方现在拍拍屁股要走人,今后的转型之路主要还得靠中东国家自己探索。但笔者相信,稳定和发展终究将成为中东政治和社会转型的主旋律。

……

全文未完

上一页 1 2345下一页
[责任编辑:樊保玲]
标签: 叙利亚   悲喜   启示录   大国   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