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国企 > 正文

新加坡国企改革启示:政企分开是“淡马锡”模式真谛(2)

教训:淡马锡公司的运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淡马锡也遇到了很多问题。首先,是权力的过分集中。作为管理着新加坡近1/3资产的资本航母,对公司权力的不慎运用,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为了避免权力集中在一个人手上,并有利于董事会独立监督管理层,淡马锡认为董事长和总经理职位应由两人分别担任。董事的任期应少于六年,如此他们才不会丧失独立的立场。

点评: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的真谛是政企分开,标志是董事会与职业经理人分开,也就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分开。这点,正是中国国企改革前进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国有企业的董事长与总经理是捆在一起的,利益共分,是命运共同体,也非常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出了问题也一起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还有一个问题是董事长更像官员,总经理则像董事长,中国缺少真正的职业经理人,也缺少真正的企业家。

新加坡是一个小型开放经济体,新加坡政府官员整体素质非常高、非常专业化。新加坡首任总理李光耀说过,“新加坡的理念是请最好的人,给他们最好的薪酬”。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有权力、受尊重,同时薪酬又很好,这时候如果还想腐败,就要三思而后行,腐败的成本是非常高的。为什么新加坡国人对政府官员与国企高管的高薪认同和理解?因为他们很胜任,能干,有绩效,新加坡老百姓自然也很开明,宁可多付点钱,只要你能为国民做好服务,把企业经营得有绩效。显然,新加坡的经验是“功夫在诗外”,不在企业内部人的选拔,而在企业外的政府治理与人才培养环境。

管理国企要有非常好的政府治理、法制、公平竞争的环境,这方面新加坡做的基本到位,但新加坡的情况是比较特殊的,因为经济高度开放,市场竞争环境良好,国企数量也很少。由于国情不同,中国的国企改革要有条件地借鉴新加坡的国企改革经验,建立属于中国自己的“淡马锡模式”,还缺少这么多职业经理人,更缺乏人才培养、选拔和任用制度,缺少公平竞争的环境。

中国现在的国有企业数量庞大,市场竞争不充分,党政企关系也非常模糊。 所以,我们在国企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有进有退、优进劣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不能一下子推开淡马锡模式。从大的方向看,对于国有资本应该退出的一般竞争性行业,我们可以借鉴淡马锡的做法,遵循市场化原则,通过股权的有序退出,实施产权制度创新层面的改革,引导和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此外,政府不应过多干涉企业的发展,而应让企业自主经营,确保企业拥有独立决策权。这将有利于企业进行市场化运作,采取积极的投资策略和灵活的资本退出机制,及时应对市场变化做出战略调整,最终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再者,从企业内部改革说,完善董事会制度建设,形成规范的董事会治理结构,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培养优秀的企业家队伍,尤其是董事长与总经理分开,可以在近两年以较大规模推行,这一刀必须切开。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