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经济金融 > 热点观察 > 正文

2014,中国房地产将往何处去?(2)

资金成刚需“紧箍咒”

自去年年底以来,房地产类贷款出现了“两头紧”的窘境。 

聂梅生指出,今年一季度的特点是房地产企业取得资金的渠道和成本比较紧张,而购房者想获得按揭贷款同样也不容易。 

一方面,在楼市成交整体低迷的大环境下,个人房贷政策丝毫没有放松的迹象。中原地产数据显示,在其监测的35个重点城市中,有25个城市出现停贷现象,占比超过70%。停贷银行主要以中小银行为主,如平安银行、民生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等,国有银行也大多处于半停贷状态。 

记者近日走访上海多家银行发现,各银行虽然没有明确已经“停贷”,但审批周期“可能会比以前长一些”。 

另一方面,银行对房地产开发类贷款的审批日趋谨慎,使开发商在资金方面捉襟见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3月份,房地产开发企业到位资金28731亿元,同比仅增长6.6%,增速较去年全年回落20.3个百分点。

聂梅生认为,楼市的刚性需求不仅包含无房者,还包括刚性的改善型需求者。政府应当允许、鼓励和保障他们的购房需求,坚持实施差别化信贷政策,在金融方面给予支持。

城镇化蕴藏着巨大机遇

一些人士预测称,在供需变化、融资渠道收缩等形势下,房地产行业已经触到了“天花板”,而房企或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生存危机。

有专家指出,2014年楼市明显出现了和2013年不一样的变化,在2013年出现的市场分化逐渐演变为市场的全线放缓。信贷的缩紧则进一步加剧了房企的困难。

建业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胡葆森表示,房地产企业是金融密集型产业,近年来无论是我国的经济刺激政策,还是美国的量化货币政策,房地产都成为最大的资金蓄水池。而去年底以来信贷缩紧,让很多房企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资金链危机。 

专家指出,市场格局的调整是一个行业走向成熟的必然过程,对房企而言城镇化蕴藏着巨大机遇,但政府调控方式的变化和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将在较长时间内给企业带来冲击。 

在南宁参加中国绿公司年会的部分地产界人士认为,当前房企既遭遇市场明显触顶迹象,又面临适应新调控方式挑战和互联网行业的冲击,进入了新一轮调整期,亟须积极吸纳新思维,挖掘特色、完善服务,通过发展战略转型实现自身革新升级,把握新一轮城镇化带来的机遇。如万科已准备在全国50个项目建长者服务中心,从向客户提供好产品、好服务再向好邻居努力,这些都是借鉴互联网的思维做出的改变。    本报综合新华社报道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焦杨]
标签: 中国房产   楼市成交量   地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