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揭示出中国实体经济被边缘化的问题已相当严重,其所产生的后果,很可能超过我们的预料。扭转这种局面的根本之道,先得改变地方政府的发展理念、发展思维、发展思路。只是这个过程会非常曲折而漫长。
□谭浩俊
由《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济研究院联合研究并发布的《我国23个省份“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显示,北京土地偿债总额位居全国第一,截至2012年底,其土地偿债规模高达3601.27亿元;浙江则土地偿债依赖度高达66.27%,居全国第一。在23个省份中,土地偿债依赖度超过50%的有6个,分别是浙江、天津、福建、海南、重庆和北京。
耐人寻味的是,浙江、广东多年来始终是我国两个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不意却在土地财政问题上出现了根本相反的现象。广东尽管债务规模也达到了1670亿,但土地财政依赖度为26.99%,说明广东没有将债务偿还完全建立在土地之上。为什么两个原本经济规模、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等都比较相似的地区,却出现这么大的分别?笔者以为,仔细对比分析一下,对认识当下我国的经济态势,是极有意义的。
广东所以土地财政依赖度较低,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实体经济发达,特别是制造业兴旺。虽然广东这些年也在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等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却没有因此而忽视实体经济。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始终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依赖路径、依赖主体,土地财政,只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补充。也正因为如此,土地财政没有对广东的实体经济产生冲击,实体经济也没有因为土地财政而被边缘化。资本逃离实体产业的现象,在广东并不明显。广东的实体产业,没有像其他地区一样出现“空心化”。
浙江省近年来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以温州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先锋城市,在短期利益的驱动下,都将房地产当作了城市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大搞城市拆迁,大兴土木,大幅抬高城市地价和房价。同时,也因为房地产领域赚钱太容易,甚至出现了诸如丈夫办实业,不如妻子炒几套房赚的钱多的怪现象,导致大量资本撤离了实体经济,实体产业“空心化”现象十分严重。
不仅如此,那些坚守在实体产业的企业和投资者,却因资本大量向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转移,导致融资环境不断恶化,融资难、融资贵的矛盾日益突出,以至于许多企业不得不通过地下金融筹集资金,最终让企业走上不归路。温州等地出现了老板跑路现象,很大程度上也与此有关。而温州市场多数企业都涉足房地产,也说明浙江的实体经济大堤,已有被土地财政冲垮之虞了。
让人忧心的是,浙江的情形不是个案,更非特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