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核心期刊 > 论点摘录 > 正文

城镇化不能忽略城市记忆与传承

核心提示: 城市发展的背后必须有思想,这样形成的城市才会有灵魂。实际上,每一座城市的自然发展过程,都有一段历史的演进。如果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关注城市记忆与历史传承,这样的城镇化只能是一种破坏。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之后,将会在国内掀起一轮新的城镇建设高潮。尽管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试图扭转过去城镇化过程中的弊端,对新型城镇化提出了很多调整发展模式的要求,但是,中国在过去三十年的快速、粗放、蔓延式扩张的城镇化,其巨大的惯性很难因为中央的一个文件而完全扭转。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担心,未来的新型城镇化是否沿着错误的方向继续发展。

中国当代的城镇化主要在过去三十年间快速发展起来,尤其是近十年,国内从超级大城市到小城镇,围绕土地经济模式的扩张极为迅速。然而,与工业化相伴的这一轮城镇化,带有强烈的工业化的功能化特点,主要以大建为主,同时也伴随着大拆--不仅有对中国大城市的破坏性拆建,还随着城镇化的下沉,显著影响了中国的传统乡村形态。在这个以新建为主的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城镇传统和乡村造成了很大的破坏。

未来的新型城镇化怎么走?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已经确定要对过去进行纠偏。在中央文件中,前所未有地提出了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形态问题,提出了城市记忆和乡村记忆问题。相比过去以“土地经济”和规模扩张为特色的城镇化,这些提法将人的记忆和心理感受注入了城镇化政策之中,是新时期城镇发展观念上的重要进步。

然而,城镇化从来都不是一个宏观问题,也不是宏观政策就能解决城镇发展中的问题。安邦(ANBOUND)首席研究员陈功表示,研究城市本质上是一个技术问题。在我们看来,这是指应该从技术的角度来研究城镇的形态、街道的设计、空间的划分,研究是什么构成了城市的意象,城市究竟应该怎样演变和发展。城市发展的背后必须有思想,这样形成的城市才会有灵魂。实际上,每一座城市的自然发展过程,都有一段历史的演进。如果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关注城市记忆与历史传承,这样的城镇化只能是一种破坏。

简o雅各布斯在《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中,曾经对老城市的街道有过这样一段感性的描述:“老城市看起来缺乏秩序,其实在其背后有一种神奇的秩序在维持着街道的安全和城市的自由--这正是老城市的成功之处。这是一种复杂的秩序。其实质是城市互相关联的人行道用途,这为它带来了一个又一个驻足的目光,正是这种目光构成了城市人行道上安全监视系统。这种秩序充满着运动和变化,尽管这是生活,不是艺术,我们或许可以发挥想象力,称之为城市的艺术形态,将它比拟为舞蹈--不是那种简单、准确的舞蹈,每个人都在同一时刻起脚、转身、弯腰,而是一种复杂的芭蕾,每个舞蹈演员在整体中都表现出自己的独特风格,但又互相映衬,组成一个秩序井然,相互和谐的整体”。

美国著名的城市研究学者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有关城市的公众意象的概念,并就城市意象及其元素、城市形态等问题作了论述。凯文·林奇在书中对人的“城市感知”意象要素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他说:“一个可读的城市,它的街区、标志或是道路,应该容易认明,进而组成一个完整的形态”。林奇将对城市意象中物质形态研究的内容归纳为五种元素--道路、边界、区域、节点和标志物,这五个要素在城市研究领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我们看来,城市只有体现了人的城市记忆、反映了历史的传承,才能称得上是以人为核心的城市。

不仅对城市如此,乡镇的发展同样如此。在发达国家兴起的城市发展“后现代化”阶段,城市和乡村的发展出现了巨大的转变,人们追求的是更多的绿色开放空间、人的尺度、人行道路、非硬化的道路、公共交往空间、城市和乡村的记忆,要限制的是城镇规模的无边蔓延,希望建立起的是城镇的边界。与中国当前的城镇化对比,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巨大的反差:“后现代化”所追求的东西,正是中国当前的城镇化要摧毁的;他们希望限制的东西,正是我们在无知放任的;他们希望实现的东西,正是我们正在放弃的。

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而人的城镇化应该有思想和灵魂,应该关注人的城市记忆和历史传承。

[责任编辑:武洁]
标签: 记忆   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