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成果首发 > 正文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基本坐标与发展主线(2)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立场、价值标准与群众观点

一个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成果为谁所享,是为最广大的劳动人民所享,还是为少数精英所享?这取决于执政党的政治立场与价值观。一个政党的价值观如何,决定着其能否占领意识形态的制高点,能否赢得最广大民众的信赖与支持,从根本上决定着一个政党执政的成败。

对中国共产党而言,先进性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领导之条件。这种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开宗明义地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各国工人政党中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在价值取向方面,“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这深刻说明,马克思主义政党先进性是理论上、实践上、价值取向上的先进性的统一,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若仅仅强调党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先进性,忽视价值取向上的先进性,就会失去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及其政治立场决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根本宗旨。这犹如一条红线,始终贯穿于党的整个奋斗历程与理论实践之中。从历史上看,早在1944年毛泽东就写下了《为人民服务》的不朽篇章,1945年他在《论联合政府》中进一步强调,“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在执政以后,邓小平于1956年指出:党是人民的工具而不是相反,“同资产阶级的政党相反,工人阶级的政党不是把人民群众当作自己的工具,而是自觉地认定自己是人民群众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为完成特定的历史任务的一种工具”。“中国共产党党员的含义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将“为人民服务”思想运用到党的领导上,强调领导就是服务;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赞成不赞成,应当成为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标准。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从执政角度进一步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党的十五大报告进一步强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党的十六大以来,胡锦涛同志着重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习近平同志反复强调,“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总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立场与价值标准,从根本上回答了共产党“为谁执政、为什么执政”这个根本问题,是我们党能够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巩固执政地位、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也是同一切落后政党、保守政党、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所在。

对一个政党而言,有什么样的群众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政治立场与价值观。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强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与其政治本质有关,与其坚持唯物史观与群众观有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强调: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人民群众不但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这的确道出了执政的根本问题。自古以来,人心向背决定执政成败;从政党政治规律看,从来都是民众选择党而非党选择民众。因此,在革命时期,毛泽东就强调,群众观点是我们与国民党的根本区别,是共产党革命的出发点和归宿。20世纪末期苏东剧变以来,我们党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政权也好,一个政党也好,其前途和命运最终取决于人心向背,不能赢得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就必然垮台。”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指引、评价、检验我们党一切执政活动的最高标准;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我们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因此,胡锦涛同志突出强调,只有我们把群众放在心上,群众才会把我们放在心上;只有我们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才会把我们当亲人。习近平同志反复表示,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才能做到坚如磐石。这些论述的确道出了坚持党的宗旨与群众观点的根本原因。

对我们党而言,要坚持群众观点,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群众路线。对此,毛泽东强调,“共产党的路线,就是人民的路线”。执政以后,毛泽东把群众路线上升到党的根本路线、事关社会主义成败的高度来认识,认为“如果党群关系搞不好,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巩固”。对我们党而言,要坚持群众路线,就必须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努力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必须反对英雄史观、精英史观、圣贤史观。这是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的必然要求。

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基本坐标与政治品质

尽管中国近现代史跌宕起伏、纷繁复杂,人物与事件众多,但其发展主线与历史使命是简单明了、确定无疑的,那就是“救亡图存、民族独立、主权统一、民族复兴、国富民强”,任何政党、任何政治组织的命运都与之密切相关,对任何人物、任何事件的评价都应该围绕这条主线来进行,其他的东西再生动、再具有感染力也只能是支流或枝节。因此,确立与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必须以历史舞台与现实舞台为依据,紧紧抓住党的“历史使命”与“政治命脉”来进行。简要说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就在于“民族独立、主权统一、民族复兴”,“政治命脉”就在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两点是我们党始终强调、坚持不放的,也是简单明了、确定无疑的。只有紧紧抓住并围绕这两个方面思考问题,才能确立起主流的、强大的、经得起历史与人民检验的党的历史观,才能为民族复兴、国富民强奠定真正的理论基石。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历史观的基本维度、基本坐标就是党的历史使命与党的价值观,二者是党在理论上、实践上、价值取向上的先进性的集中表现。就历史使命维度而言,自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使命就是“民族独立、主权统一、民族复兴”;实现这一历史使命之道,就是在民族独立、主权统一的基础上,进行现代化建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基本实现了民族独立、主权统一;通过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复兴就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与党的执政使命。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我国现代化建设是全方位的,也是历史的。就其内容而言,既包括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物质文明成果;也包括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适应,发展与创造更多的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乃至生态文明成果,最终体现为综合国力的增强与国际政治经济地位的提高。就其层次与水平而言,既包括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实现工业、农业、科技与国防的现代化,也包括适应信息化发展的时代要求,实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另一方面,党的价值观主要体现为党的政治立场、价值标准与群众观点等诸多方面,最终落实到实现与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全面的、具体的,也是历史的、发展的。就其内容而言,既包括经济利益(物质利益)等民生问题,也包括政治、文化利益,还涉及人的尊严的保障、能力与素质的提高与人的全面发展。就其水平与层次而言,包括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富裕这样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总之,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与价值观为坐标,并将之具体化为“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成效”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度”,以此来确立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观的简明坐标与主旋律,如下图所示:

QQ截图20140310103343

具体而言,我们党的历史观的确立、对历史人物与历史事件的评价,都应该以此为坐标,以“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成效”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度”为标准来进行分析,二者缺一不可。一方面,若忽视现代化建设,不注重经济建设与生产力发展,“维护与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就会成为空话、套话,就会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与支持,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贫穷是社会动荡、落后挨打的根源。世界政党政治表明,执政者如果经济建设搞不好,就会面临执政危机乃至执政失败,近代百年中国与苏东剧变也许是最好的例证。另一方面,若仅仅注重现代化建设,忽视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改革发展成果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就不符合党的性质与宗旨,也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当今世界政党政治也表明,一个执政党,即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业绩,从整体上促进了国家发展与综合国力的提高,但如果处理不好公平问题,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也会导致执政失败,中东和北非的“茉莉花革命”也许是最好的例证。因此,在实践中,我们党要正确处理好“现代化建设”与“满足与实现人民群众利益”的关系,始终使二者保持正相关,克服与避免负相关。我们党的历史表明,什么时候二者保持正相关,就能使党群关系和谐、国泰民安;什么时候忘记或背离这一点、使二者呈现负相关,就会使党群关系紧张、社会动荡不安。进一步讲,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最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这应该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品质,也是党的历史观应有的政治品格。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期党的工作作风与群众关系研究”的前期成果,项目编号:13&ZD009)

注释

1、20胡锦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重要讲话》,《人民日报》,2003年7月2日,第1版。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44页。

3《孙中山全集》第3卷,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4页。

4Huntington, S.P., Political Order in Changing Society, New Heaven, CT: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8, p.398.

5《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515页。

6参见刘逖:《论安格斯·麦迪森对前近代中国GDP的估算:基于1600—1840年中国总量经济的分析》,《清史研究》,2010年第5期,第49页。

7[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89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4页。

9、13、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2、285、285页。

10、15《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1094页。

11《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9页。

12《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16、17《邓小平文选》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218、257页。

18、19、21江泽民:《论党的建设》,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第505、266、442页。

22《毛泽东文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9页。

23《毛泽东选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60页。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s View of History: Its Basic Framework and Main Thread of Development

Liu Honglin

Abstract: The core issue about the CPC's view of history is what kind of view of history should be adopted in order to win the political identification of the majority of Party members and the people. In their research on the CPC's view of history, academics must respect history, use modern history as a "platform", and adhere to the Marxist materialism; analyze problems by grasping and focusing on the main thread of history; and adhere to the Marxist view of the masses, and approach problem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value judgment of the people. From the political point of view, the Party's concept of the masses determines its view of history. Therefore, the Party needs to respect the history, establish the basic coordinate for its view of history by taking the main thread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story and the value judgment of the masses as the two axes, so as to demonstrate its political quality and establish its theoretical character.

Keywords:  materialist conception of history, political mission, modernization drive, concept of the masses

刘红凛,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党史党建部政党研究所教授。研究方向为政党政治、执政党建设、中外政党制度比较。主要著作有《政党政治与政党规范》、《政党关系和谐与政党制度建设》、《依法执政的逻辑与理论问题》、《政党类型与党内民主分析》(论文)、《党的执政理论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创新》(论文)等。

上一页 1 2下一页
[责任编辑:武洁]
标签: 中国共产党   历史观   主线   坐标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