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要解决劳动力出口问题。
第三,要加强培训。我们要提高农民的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
第四,要进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为相关的产业化打好基础。
在退耕还林中,能不能把农村的产业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形成一部分小城镇,或者是在小城市里提供就业机会,这样才会减轻退耕还林对耕地的压力。
记者:退耕还林不光是生态修复工程,也是社会系统工程。您觉得实施退耕还林,会给中国带来最大的变化是什么?
刘璨:从我们研究结果或者调查结果来说,一是增加农民收入。
二可增加劳动力外出,减少土地压力。
三退耕还林以后,有1 .39亿亩坡耕地和沙化土地转成了林地,增加了国家森林的植被恢复,可改善国家生态环境。
还有一个副产品,老百姓改变过去的广种薄收的习惯,来从事集约化经营的过程。
还有就是农民产权意识的觉醒。2003年以来,农民产权意识逐步提高跟退耕还林产权意识的界定有很大的关系,至少有推动作用。所以退耕还林工程,它是一项工程,更作为一个引子推动了整个农村经济,农村结构的变化。
目前国家退耕还林的补贴标准还是2004年制订的,在未来发展中,要根据不同经济区域制订相应的标准,实行生态购买和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制度,在资源配置中,要充分体现出市场机制的作用。
记者: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如何兼顾各方利益,让各方的利益都能最大化?
刘璨:这里涉及的主要利益,一个是中央政府,一个是地方政府,还有一个是农民。作为中央政府必须在财政预算里做出很大的一块,尤其涉及整个国家的国土安全的一些地方。
第二个就是中央政府跟地方政府的关系要理顺。就是说在谁的地方,谁就要承担相关的生态责任,同时要有相关的一些财政支出的配套,要保证农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能够有相匹配的收入。还要解决它的劳动力转移问题和就业机会的寻找问题。(新华社CNC环境电视节目中心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