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经济观察 > 宏观大势 > 正文

国家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关系观察

【摘要】国家与市场之争是政治经济学领域内的永恒话题,到底哪种力量应该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力量,各个时期、各个国家都存在不同认识。随着国家与市场之间的不断博弈,我国似乎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即“再国有化”。文章拟从国家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关系中解读这种新趋势。

【关键词】“再国有化” 国家 市场 新趋势

我们试图在这样的背景下解读“再国有化”,即经济发展走向国家计划还是放任到自由市场。这是一个从亚当·斯密时期就一直在不断被争论的话题,两种观点都在不同时期成为了西方政治经济学的主流,成为了某一时期国家的主导方法。最著名的莫过于罗斯福时期的凯恩斯主义和撒切尔时期的哈耶克主义。我国似乎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矛盾和困惑,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不论是计划经济时期,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经济一直都是在类似却又不同于凯恩斯的国家主导经济的领域内成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性,再国有化的逻辑就是发生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的。改革开放之初,国家经济力量比较薄弱,无力负担大批量的改革项目与社会建设,因此国家只能在集中力量的情况下,对关键的、命脉的国有经济部门进行国有化改造,而其他部分则放开市场,给予某一部门或地区特殊的政策与经济引导,利用市场的力量来推动经济发展。

经过30多年的发展,国家力量不断增强,我们除了国有经济以外,利用经济实力进行再国有化,逐渐将涉及到民生的重要行业重新收归国有经营,这样的趋势并不明显,然而却在悄然发生着。在此背景下,我们通过政治经济学和比较政治学的相关理论来分析这种关系显得很有必要。

国家与市场之争的理论概述

国家控制着经济,指导着,规划着经济的发展,它不仅仅包括对经济命脉的控制,而且包括对经济发展方向、区域经济发展的控制。国家主义思潮源自于凯恩斯主义,奉行国家控制政策,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经济政策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政治手段带动国家经济的成长。

凯恩斯主义并非仅仅是一种观点,而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涉及到经济发展的所有层面,也使得包括美国在内的国家发展也一度被凯恩斯主义所支配,充分说明其有效性,但后来凯恩斯主义出现的很多问题导致西方国家放弃了其理论指导。有观点认为,凯恩斯主义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由于西方国家在经济危机时期的特殊性造成的,而凯恩斯主义完全是从分析西方经济危机的问题而产生的理论,实际上也只能适用于经济危机的特殊时期。

自由放任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的发展属于纯粹的市场行为,市场可以完全导向经济发展的方向,能够自由调节供需的平衡。国家应该充当守夜人的角色,替经济看门,在必要的时候对经济发展进行保护,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基础保障和基本环境。在这样的背景下,包括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思想与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都在不同程度上丰富了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并在一些国家得到了实践,包括俄罗斯与东欧国家进行的一系列“休克疗法”也尊崇这样的理论。

中国政治经济领域内的新尝试

中国在政治经济领域内始终遵循着自身的发展理论和发展逻辑,从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问题来说,我国经济学界尽管也充斥着货币主义与凯恩斯主义的言论,但是我们实际上走的却是一条前所未有的新型道路。

萨缪尔·亨廷顿曾经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提到,不论是西方资本主义还是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两者在政治秩序层面中发挥的效能是一样的,都产生了非常好的社会和政治秩序。我们沿用这样的一条理论意在说明认识国家与市场在经济当中的作用与关系也应该遵循这样的一种观点,即不论从国家还是市场的角度来说,两者之间不存在实质性矛盾,都会产生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市场要素环境,只不过是在不同的观点当中存在着一定的现实性问题,这些现实性问题使我们的理论不能够达到有效的理想模式。

国家与市场的主导方向都是为经济的增长,国家主导经济能够更好地控制市场的缺点,市场主导经济能够不断克服国家的缺点,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国家与市场应该是统一的关系,然而从经济政策的角度来说,经常会出现南辕北辙、彼此冲突的现象与问题。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到单纯依靠国家力量实现有计划的分配经济已经不现实了,因为完全依托于国家发展的计划经济需要建立在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所以,在没有充分的市场经济发展下,采用计划经济是缺乏效能的,会带来巨大的资源浪费。于是,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但不同于西方治理经济发展的手段,而是采用了渐进的经济改革方式,即摸着石头过河。首先开放一批有条件的地区和城市,比如在东部沿海建立相应的经济特区进行试点发展,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要素的基础不断丰富,在更大程度上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30年,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说明了中国的经济发展具有着巨大的潜力。如何有效地发展全国经济?目前全面开放国内市场的条件还不成熟,盲目扩大经济政策范围将会导致经济发展失控,这样巨大的经济风险会对中国的整体经济带来严重威胁,所以,中国由渐进的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到当今的“顶层设计”阶段来。

“顶层设计”是针对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模式解读。通过国家对整体经济发展趋势的掌控,不断针对区域进行经济调控。随着大的经济区的发展,不断形成经济圈、经济带,从而进行经济辐射和扩展,带动周边区域发展,逐渐过渡形成为全国性的发展。这就是顶层设计背后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也是扎扎实实的国家控制经济发展的典型。尽管我们也看到了我们的市场经济存在着巨大的问题与矛盾,这是我们在尝试经济发展的路径上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但是这并不能说明我们的经济发展整体路线是错误的。

政治经济学的意义在于,不能将政治与经济的发展分割开来,中国坚持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鲜明地体现在当前的政治生态与经济生态的契合上,这使得我们走向的是一条必然发展的道路,一条正确的道路,一条经得起时间检验的道路。中国在坚持国家控制的基础上,实现有目的的市场放开,为中国模式提供了有效的发展基础。

“再国有化”的政治经济学阐释

“再国有化”是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西方不断放宽市场门槛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西方在紧缩市场规范,这充分说明国家控制经济的手段是不能被消除的,“再国有化”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实现的一种有效控制。其概念是相对于历史发展来说的,在经历了市场化、国有化与再市场化后,我们进入的新的历史时期,即“再国有化”过程。

英国是市场化改革进程中的主要代表国家,在撒切尔夫人上台之前的英国,国有化成分很高,工会力量十分强大,国家还在延续着福利政策,这为英国的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经历了西方共同市场的干扰和阻碍下,英国不得不选择一条新的道路,事实上证明西方的政治基础要求西方实行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以为西方的政治是自由主义的。

延续这样的逻辑脉络我们看英国20世纪末开启的改革,国家紧缩公共支出,弱化工会的作用,并进行国有企业改制,让自由经济充分发挥力量。与此同时,英国抛开了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制约,这是其改革成功的关键,也形成了欧洲一体化至今没有英国主体参与的现状。英国选择将经济发展让渡给市场是明智的,也是其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

反过来,当西方自由经济和自由政治发展到一定程度,同样也出现了许多不可控制的因素,自由市场的存在只存在于理论上,法国拒绝进口英国的羊肉充分地说明着政治经济的原理作用,一些部门和系统已经出现了“再国有化”的趋势。尽管中国的实际经济发展逻辑不能够与西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混为一谈,但是西方的发展理论和经验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基于这样的理由,我们再次思考中国萌芽的“再国有化”内容会发现,中国是始终如一,而西方是反复无常。

“再国有化”的过程悄然发生于一些与民生相关的领域,从最初的市政工程开始,逐步扩大化,国有控股的集团公司大量出现。“再国有化”能够通过更加强化国家的实力而发挥国家的政治能力,进而为解决当下的社会矛盾提供经济基础。

结论

正如我们所论述的那样,国家通过“再国有化”的手段来不断增加国家政治力量,这一领域也比较狭窄,而且不会进一步扩大,其原因在于国家希望通过推动关键民生领域内的国有化来增加财政收入,同时解决民生问题和社会矛盾。只有国家财政具有充足的财力保障,国家才能够更好地行使顶层设计,从而推动中国整体经济的迅速发展,突破当前国际经济带来的影响,规避经济危机所带来的风险。

国家与市场似乎在中国并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市场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国家也在更加有效地实施管理和规范市场经济,这样的和谐状况尽管还不够完美,但也较为健康。

(作者为吉林艺术学院公共基础部副教授)

责编/韩露(实习)

标签: 经济发展   观察   国家   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