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术视野 > 经济 > 正文

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国际经验和启示

研发投入对经济增长、国家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有间接影响。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有助于迅速提升一国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国际经验表明,研发投入强度与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过程中持续上升。发达国家研发投入强度一般都保持在较高水平,成功追赶型国家的研发投入强度也很高,甚至会超过先行工业化国家。中国当前的研发投入强度基本达到了发达国家在历史可比阶段的水平。中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稳步提高R&D投入强度,保证“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既定研发投入目标的实现,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对中国研发投入水平的客观评价,不仅要从当前国际比较的角度,还要考虑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本报告从当前水平和历史可比阶段两个角度,总结了研发投入与经济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关系,研究了欧美等发达国家和部分新兴国家研发投入的发展变化,以及对中国研发投入政策的启示。

  研发投入强度与经济增长显著正相关

——随着人均GDP的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快速提高

当人均GDP为5000至15000国际元时,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以下简称“R&D投入强度”)在1%左右。R&D投入强度处于这一水平的国家主要包括:中国、捷克、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等发展中国家。

当人均GDP为15000至30000国际元时,全社会R&D投入强度约为2%至3.5%,主要包括美国、日本和韩国以及法国和德国等欧盟国家。

——相同人均GDP下的R&D投入强度差异很大

以人均GDP为标准,即使处于相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R&D投入强度仍有很大差异。如,在人均GDP为20000国际元时,R&D投入强度的波动范围是1%到3%,差距最多达三倍。

——后发国家经济绩效与R&D投入强度有直接关系

成功追赶型国家的R&D投入强度始终高于欧美国家在可比发展阶段的水平。2008年,日本人均GDP约为23000国际元,韩国约为20000国际元,两国R&D投入强度都高达3.4%。中国R&D投入强度明显高于处于相近发展阶段的东欧国家,经济绩效也明显好于这些国家。

  R&D投入强度与工业化呈U型关系

——R&D投入强度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过程中持续上升

R&D投入强度和工业化程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如果以U型曲线作比较,U型曲线下方主要是波兰、捷克、罗马尼亚、匈牙利等东欧国家,以及西班牙和葡萄牙。U型曲线右上方是日本和韩国等深度工业化国家,其工业比重达40%左右。U型曲线左上方是美国、德国和法国等后工业化国家。工业比重在到达峰值后会逐步回落,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服务业比重开始上升。但在此过程中,R&D投入强度一直在提高。

——各国R&D投入强度在工业化过程中的表现有较大差异

日本和韩国在工业化过程中始终保持着比欧美国家更高的R&D投入强度。欧美国家虽然已进入后工业化时期,但仍保持着较高的R&D投入强度。东欧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的R&D投入强度一直最低。葡萄牙和西班牙等其他国家的R&D投入强度离散程度较大,总体上低于日韩和美、德、法等国。

——中国R&D投入强度滞后于当前工业化程度

与日韩和欧美主要国家相比,中国的R&D投入强度滞后当前工业化程度,位于U型曲线右下方。虽然中国工业化程度已经高于45%,但2008年R&D投入强度却只有1.47%,仅高于东欧和葡萄牙等国。

  R&D投入强度与国家竞争力变化基本一致

美国、欧盟国家、日本、韩国、金砖国家等17个国家1980年至2008年R&D投入强度是有变化的。大多数国家的R&D投入强度呈波动上升趋势。R&D投入增速快的国家,其国家竞争力也在快速提升。

芬兰、瑞典和日本的R&D投入强度从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新加坡和韩国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加速上升,成为R&D投入强度领先国家。这段时间也是这六个国家竞争力快速提升的时期。

意大利R&D投入强度长期在低水平徘徊,英国R&D投入强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便呈下降趋势,与这两国产业竞争力下降的事实一致。中国之外的金砖国家R&D投入强度在近年来也开始缓慢增长,但增速远低于中国。

  中国R&D投入强度基本达到发达国家可比发展阶段水平

17个国家中,以色列、芬兰、瑞典、日本和韩国2008年全社会R&D投入强度高于3%,美国、德国、法国和新加坡处于2%至3%之间,英国和挪威略低于2%。中国全社会R&D投入强度远低于除意大利之外的发达国家,在17国中居倒数第六位。中国2008年的全社会R&D投入强度也低于多数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水平,略高于当时的芬兰、挪威和意大利。

中国企业R&D投入强度表现略好。2008年,中国企业R&D投入强度低于多数发达国家当前水平,但高于挪威、意大利和俄罗斯,接近英国。当前中国企业R&D投入强度也低于多数发达国家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水平。

欧美发达国家早在二十世纪中期就达到了中国当前的人均GDP水平。但由于国际上对R&D投入数据的系统统计始于1980年,无法完整地进行可比阶段比较。本报告搜集了少数发达国家处于可比发展阶段(2011年中国人均GDP水平)的R&D投入强度。在相同的人均GDP水平下,中国2011年的全社会R&D投入强度高于当时的美国和日本,略低于韩国,与德国差距较大。从可比阶段的角度看,中国当前的R&D投入强度并不很低。

启示

研发投入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强度的研发投入有助于迅速提升技术水平,通过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提升国家竞争力。较低的研发投入水平将减缓技术提升速度,降低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国际经验表明,发达国家R&D投入强度一直保持较高的水平,并且持续增长。成功追赶型国家的R&D投入强度也很高,甚至会超过先行工业化国家,如日本、韩国、以色列和新加坡。

从这一点看,日本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鼎盛,韩国二十一世纪以来的迅速崛起,以及瑞典、芬兰、新加坡、以色列等国创新能力的快速提高并非偶然。先行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表明,对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国,R&D投入强度必须保持较高水平。按照中国《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2006—2020)》,到2020年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将不低于2.5%。这约为日本在1983年、芬兰在1996年、韩国在2000年时的投入水平。稳步提高R&D投入强度,保证既定目标的实现是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任务。

[责任编辑:郑韶武]
标签: 启示   投入   增长   经验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