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学术前沿 > 学人天地 > 学者情怀 > 正文

文明间的“互看”

最近,读了王义桅先生《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一书,我深有感触。这本书表达了中国人最新的“欧洲文明观”。透过对欧洲文明的观察与思考,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华文明的复兴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应有之义。

在历史上,究竟谁在唱衰欧洲?有三个高潮期。首先是美国在超越欧洲,二战后美国开始成为西方世界的领先者,大英帝国风光不再,世界文化中心也从巴黎移到了纽约。其次是冷战时期,美苏两强争霸世界,军事竞争再度将欧洲推到了历史的边缘。最后才是全球化时代,欧洲文明衰落已现端倪。

尽管严谨的学者们会从各个角度苛求《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立论的细节之处,但这本新著更像是一大篇“政论”,政论无需强求究竟“是”什么,而往往聚焦应该“为”什么,就像梁启超的《欧游新影录》也并不是客观的考察报告,而是表达其以中华文明救赎欧洲文明的主观意图一样。然而,时代的转换却让中国人对于欧洲文明有了更为清醒与全面的认知,王义桅先生系统总结了欧洲现代政治文明观的八大特征,它们分别是程序理性、强势社会、个人主义、自由竞争、人权优先、民意为大、民主至上与自我中心,这种归纳无疑是高屋建瓴的。

《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展现的是中国人眼中的欧洲文明,它不同于欧洲人反观自身文明,也不同于北美人隔海相望其文明之源。换句话说,在中国人所见的欧洲文明观里面,中国文明观始终作为欧洲文明观的对照物而存在,或者说是作为背景而潜存的。更进一步说,观照欧洲文明,并不是为了欧洲而欧洲,最终的目的,仍在于如何建构中华文明!

在这个意义上,《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的启示意义是丰富的,从作者所列的欧洲现代文明模式加以反推,我们可以将之对照的中国文明模式展露出来:如果说,欧洲持程序理性的,那么,中国文明则持“实用理性”抑或“实质理性”;如果说,欧洲文明是以强势社会为特征的,那么,中国文明则走的是“政府主导”的道路;如果说,欧洲文明倡导个人主义的话,那么,中国文明始终倡导“社群主义”或者“群体主义”;如果说,欧洲文明力主自由竞争的话,那么,中国文明则以“和谐共进”作为主导;如果说,欧洲文明高扬人权优先的话,那么,中国文明则更倾向于“公平优先”;如果说,欧洲文明是以民意为大的,而中国文明则是以“民生为大”的;如果说,欧洲文明推崇民主至上的话,那么,中国文明的民主类型则是“渐进民主”抑或“混合民主”的;如果说,欧洲文明始终是“自我中心”的,那么,中国文明则以著名的“黄金规则”作为准则,其核心内涵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按照欧洲人的现代性的历史建构,欧洲文明肇源于古希腊,那是欧洲人的“文明家园”,而今欧债危机恰恰源于希腊,这只能说是历史的巧合,真正衰落的,实乃是启蒙现代性的文明模式。正是在这个大的历史背景之下,中华文明开启了复兴的伟大脚步,《海殇?欧洲文明启示录》由此才应运而生,这恰恰就是一种文明间的“互看”。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常妍(实习)]
标签: 欧洲文明   中华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