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网评 | 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人才沃土

幻灯片-人民论坛网评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重要部署。乡村人才,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中坚力量,是农业技术创新、乡村发展建设的关键支撑,要树牢“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发展理念,用心用情培育人才沃土、搭建成长阶梯、打造温馨港湾,形成“乡村聚人才、人才兴乡村”的生动实践。

精准聚才聚智,把“智力资源”化为“发展动源”。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产业,核心在人才。破解乡村“缺才”“少才”瓶颈,关键在于精准对接需求、创新引进机制。聚焦粮油等重要农产品产业、农机作业服务、农业防灾减灾救灾、乡村建设等重点领域,评估人才供求总量和人才结构,精准掌握供求缺口,确保引才工作有的放矢、精准高效。充分挖掘产教融合优势,将农业高校、技术院校作为培育乡村人才的“活水源泉”,深入推进校地合作、项目引进、科研合作、成果转化,订单式培养产业急需紧缺人才,积极吸引涉农专业大学生、技术人才创业就业,让人才资源向重点领域集中、为关键产业赋能。持续拓宽人才引进渠道,打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大力实施“引才回乡”工程,广泛宣传乡村发展机遇、产业前景和成功案例,吸引退役军人、外出务工能手返乡归巢,激活乡村产业发展的“一池春水”。

科学育才用才,把“用武平台”当作“干事舞台”。人才最忧“英雄无用武之地”,最盼“海阔凭鱼跃”的舞台。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建立人才专长档案,结合知识背景、专业领域、工作经验等,精准匹配岗位需求,为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实现“人岗相适、才尽其用”。通过信息技术、数字技术、生物技术等攻关堵点卡点问题,丰富数智技术、低空经济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场景,最大限度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管理型人才搭建“实战化”锻炼平台,推行“人才项目包干制”,让其在乡村环境整治、民生服务提升等基层社会治理项目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鼓励深耕乡土文脉,深挖本地独特的自然环境、农耕产品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旅居产业、生态康养等新业态,不断丰富内涵、注重品质、打造品牌,以人才之“智”锻造乡村全面振兴硬核支撑。搭建好交流展示平台,让人才有机会“亮绝活”、展风采,在交流互鉴中拓宽思路、激发灵感。

真情留才爱才,把“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实事”。尊重人才、礼遇人才,才能留住人才。强化乡村人才支撑,亟需厚植人才发展沃土、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在创业政策上给优惠,提供项目启动资金,降低融资门槛,加强税收优惠,减轻创业者的经济负担,在场地、技术等方面提供“硬举措”,助力轻装上阵。构建科学、系统、精准的人才评价标准,根据不同类型人才,实行差异化评价,兼顾市场评价和社会评价综合评价体系,畅通晋升提拔通道,健全容错纠错机制,为人才施展本领“松绑”。在暖心服务上见真情,拿出优质的教育、医疗、住房等资源,打造在工作上有保障、生活上有盼头的“软环境”,营造宜居宜业的环境磁场,真正实现事业留人、环境留心。

乡村全面振兴,关键在人。乡村人才工作的本质,从来不是单向的“引育留用”,而是人才与乡村的双向成就。当乡村不再是人才的“备选”,而是实现价值的“主阵地”,这份双向奔赴的默契,终将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人才沃土,不断绘就出乡村全面振兴壮美画卷。(李宇鑫)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