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评论 > 正文

人民论坛锐评 | 借助AI工具凭啥超越白名单机制

幻灯片-人民论坛锐评1

人工智能浪潮奔涌向前,既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不容忽视的风险挑战、不可回避的治理难题。据《国际金融报》微信公众号报道:近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的一纸判决,为深圳进门财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进门财经”)与讯兔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讯兔科技”)持续超两年的纠纷落下第一槌。

纠纷的原因在于,进门财经耗时12年、服务全国74家券商研究所建立的机构AI投研工作台,被第三方机构超越券商等设置的白名单机制,未经许可使用进门财经会议数据内容向不特定公众发布。据了解,该案件二审正在审理阶段。

这起“白名单失守”事件,如同一面多棱镜,不仅暴露出AI路演纪要“黑市”现形,更引发深层次思考:在人工智能迅猛发展下,金融投研领域创新、规则、伦理与商业利益该如何权衡?

技术每前进一步,治理就要跟进一步。在一审判决中,讯兔科技被认定“超越券商等设置的白名单机制”和“未经券商等许可使用会议数据内容,扰乱市场竞争秩序”,其行为本质是行业规则的破坏者。而进门财经致力于,打造合规安全、高效便捷、智能协同的信息闭环生态。这个生态的基础,就是白名单机制所代表的授权与边界。讯兔科技这种“偷桃”式创新,在未经授权情况下,绕过券商研究所的白名单机制和监管出台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获取原本“圈内”专属的投研信息,再以极低的价格卖掉,短期看似乎精准解决“痛点”,实则很有可能给市场留下新的更大“堵点”。倘若辛苦“种树”者得不到保护,“偷桃”者却能盗取成果,必然会导致无人愿意投资市场深度研究,信息质量整体下滑,市场生态会越来越差。

诚然,进门财经与讯兔科技的纠纷,并非单纯的“不正当竞争”。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在保护机构投资者、研究所等多方权益的基础上,如何通过新兴技术更好提升参会效率、服务用户体验。进门财经认为,一切利用新兴技术提升效率的行为,都应以合规为底线。讯兔科技辩称,“公司产品具有创新性,不存在侵权行为”。通过创新手段,的确能在一定程度上获取曾因技术或成本限制而无法普及的有效信息,其背后是对市场信息平权的潜在渴望。但对于券商维护的“白名单”客户而言,买的就是信息的“独家”和“首发权”,并有深度交流的机会,如果其他客户轻而易举就能买到AI“脱水版”,显然是对进门财经、券商、上市公司、付费用户权益的损害。当人工智能绕过物理屏障,实现内容的复制与再分发时,AI时代信息保护又该何去何从?

发展的问题要靠发展来解决。无论形势如何变化、情况如何复杂,“以人为本、技术向善”,始终是筑牢安全底线的根本原则。

首先,坚持以技术对技术、以技术管好技术,建立数据合规审查机制,避免过度采集或留存敏感信息,及时动态跟踪监管,对涉及第三方版权或商业秘密的数据,通过匿名化、摘要生成等技术手段降低侵权风险,推动安全防护更及时、更智能、更高效。

其次,相关平台主体要增强责任感,拥抱技术变革、恪守商业本分,人工智能应用须严格遵守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及行业协会的要求,不断拧紧“安全阀”、系牢“安全带”,确保技术进步服务于人、造福于人,在激烈市场竞争中,赢得信任和支持。

再次,技术发展的历程也是政策法规不断完善的过程,需推动人工智能治理沿着法治轨道向前迈进,进一步细化、完善人工智能领域政策法规,实现促进发展和依法管理的有机统一。

在规范中释放活力,在创新中筑牢防线,是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健康有序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证明,时时有边界,技术方能在合理框架内有序前行,不越界;规矩跟得上,技术才会在正确轨道上稳健发展,不逾矩。对于监管者而言,需要思考如何建立更加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信息治理规则,让创新在合规轨道上奔跑;对于行业参与者而言,则需重新审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拧紧新技术发展的“安全阀”,方能更高效、更公平地推动人工智能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应用场景加快拓展。

[责任编辑:王卓怡 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