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党建创新 > 正文

党建引领,激活基层医疗“一池春水”

党建创新2

基层医疗是守护群众健康的“第一道关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是分级诊疗的“前沿阵地”。在健康中国建设中,党建引领是破解基层医疗“资源弱、服务散、响应慢”的关键抓手——唯有将党组织的政治与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才能让健康服务“毛细血管”贯通千家万户,筑牢全民健康根基。

党建引领 基层医疗的价值锚点与动能源泉

党建引领基层医疗绝非“党建与医疗简单叠加”,而是通过党组织的政治定向、资源整合、服务下沉,构建“医防融合、医患同心、区域协同”的服务格局。其价值在于“三个赋能”的深度耦合,为基层医疗高质量发展注入不可替代的“红色动能”。

政治赋能校准服务航向。基层医疗党组织的首要任务,是将党的卫生健康方针转化为服务实践。无论是推动家庭医生签约、应对老龄化的银发健康服务,还是公共卫生宣传中的党员志愿行动,都印证了党建引领的关键作用——唯有锚定“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才能避免基层医疗陷入功利化、碎片化误区,确保服务始终贴合群众需求。

组织赋能凝聚服务合力。基层医疗涉及多方主体,党组织应搭建跨领域协作平台。通过构建“中心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党员家庭医生团队”三级体系,联动上级医院专家下沉、社区党员协同服务,形成全链条健康共同体。这种组织优势有效打破了“各自为战”的壁垒,从根本上缓解“看病难、看病远”的民生痛点。

服务赋能厚植健康福祉。党建引领的最终落脚点是提升群众获得感。各地推行的“党员责任岗”“健康敲门行动”等创新实践,将医疗服务延伸至“家门口”,从失能老人的全闭环照护到日常健康指导,用“微服务”传递“大温暖”。这种下沉式服务不仅改善了基层医疗体验,更逐步重建了群众对基层医疗的信任,为分级诊疗落地奠定心理基础。

破局提质 党建赋能基层医疗的实践路径

尽管党建引领成效显著,但“党建与业务两张皮”“服务精准度不足”“人才队伍薄弱”等问题仍在部分地区存在。破局之道需紧扣“融合、精细、专业”三个关键词,推动基层医疗从“有”向“优”跨越。

以“融合化”破“两张皮”。关键在于建立“党建+业务”双考核机制,将家庭医生签约率、群众满意度等指标纳入党员考评。通过“三会一课+病例讨论”等创新形式,推动政治学习与临床实践深度结合,既强党性又提业务,实现党建与医疗的真正融合。

以“精细化”提服务质效。依托大数据构建群众“健康画像”,通过党员家庭医生动态更新健康档案,精准对接重点人群需求。建立“群众点单-支部派单-团队接单-健康评单”闭环机制,结合“互联网+党建”开展线上问诊,让服务从“大水漫灌”转向“精准滴灌”,最大化满足群众个性化健康需求。

以“专业化”强人才支撑。党组织需牵头构建“引育留用”一体化人才体系,通过定向培养、专家带教培育本土骨干,设立专项基金增强人才归属感。组建“党员+多学科”服务团队,既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又提升综合服务能力,让基层医疗既有“红色底色”,更具“专业亮色”。

全民健康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基层医疗是守护这一内涵的“第一道防线”。党建引领如同“红色引擎”,既能把基层医疗党组织打造成坚强战斗堡垒,又能高效整合资源、激发医护活力。唯有持续深化党建与基层医疗的融合,才能真正激活服务“一池春水”,让健康福祉惠及每一位群众,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坚实可靠的基层保障。

(成都市成华区白莲池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林曦)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