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国家级平台为支撑、顶尖团队为引领、特色亚专科为重心,构建全链条心脏疾病诊疗体系,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一站式心脏疾病诊治中心。中心拥有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医学攻关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国家心脑血管疾病疑难病症诊治能力提升工程单位、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等国家级核心平台,为技术突破与临床转化提供强力支撑。在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心脏中心主任王建安教授的带领下,团队深耕心血管疾病诊治领域,聚焦临床难题与技术瓶颈,以创新驱动发展,在泛血管疾病精准防治领域取得多项标志性突破。
全血管数字人
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浙大二院院长王建安领衔,依托经血管植入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浙大二院探索打造“全血管数字人”技术体系。这一创新技术借助AI的强大算力与数据分析能力,为全身泛血管疾病的精准诊治开辟了全新路径,从疾病早筛、术前规划,到术中指导、术后追踪,构建起了一条完整的智慧医疗闭环链。
全血管数字人不止是虚拟模型,更是精准医疗的“智慧大脑”。其并非凭空构建,而是基于海量真实人体血管数据,通过数字孪生技术,1:1还原人体血管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映射。这些数据涵盖了不同年龄、性别、体质人群的血管形态、血流动力学特征、病变发展规律等多维度信息,经过AI算法的深度学习与优化,最终生成三维透明的动态虚拟影像。医生通过这个“数字替身”,可以不受生理结构限制,从任意角度、任意层面观察血管的细微变化,甚至能“穿透”血管壁,清晰地看到斑块的性质、位置以及对血流的影响,而这些都是传统影像学检查难以实现的。
更重要的是,“全血管数字人”具备强大的AI分析能力。它能捕捉到肉眼无法识别的病变特征,比如血管壁的早期硬化信号、血流速度的细微异常等,帮助医生在疾病萌芽阶段就能做出精准判断。同时,结合过往海量的临床病例数据,AI还能为不同患者“量身定制”诊疗方案,并预判治疗效果与潜在风险,让精准医疗从“经验驱动”真正转向“数据驱动”。
这项技术尤其适用于疑难危重病例,对于复杂血管病变的手术方案制定、并发症预测等难题,“全血管数字人”能凭借其动态模拟与智能分析能力,为医生提供关键决策支持,大幅提升诊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
AI赋能的QFR技术
冠心病作为心脑血管疾病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诊断与治疗一直面临着较大的挑战。传统诊疗中,冠脉CTA或冠脉造影虽能发现血管狭窄,但无法准确评估心肌缺血,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支架植入。
“冠心病精准介入治疗的核心问题是评估冠状动脉狭窄是否导致心肌缺血,继而决定血运重建与否,而并非所有狭窄都需要干预。”浙大二院常务副院长胡新央教授解释道,“关键在于判断狭窄是否影响了心肌血流,而CT-FFR(基于冠脉CTA的血流储备分数)与QFR(基于冠脉造影的定量血流分数)可以通过无创的方式计算血流,从而判断是否缺血。”CT-FFR能精准筛选出真正需要冠脉造影的患者。跟传统的冠脉CTA相比,这项技术可避免约26.2%不必要的冠脉造影检查。以往完成一次CT-FFR分析需要一天左右,如今10分钟内就能得出结果,效率大幅提升。
近期,由王建安院士、胡新央教授领衔的FLAVOURⅡ研究成果证实,AI赋能的QFR技术,在指导冠心病介入治疗方面的临床疗效可媲美传统血管内超声技术,且仅需单一体位影像,1分钟内就能完成全流程分析,诊断效率实现质的飞跃。统计数据显示,QFR技术与传统的血管内超声技术相比可减少11.5%不必要的心脏支架植入,这项技术作为一种无创算法,既降低了患者接受有创操作的风险,又节省了超声导管、心脏支架等医疗资源,实现了医疗效益与患者利益的双赢。
数字孪生
心血管内科、血管外科等构建了数字孪生技术,初步实现了虚拟数字预警和智能手术评估。例如,心脏手术中,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手术)规划系统通过CT影像构建“数字孪生”心脏模型,术前精准模拟手术效果,并发症预测准确率达95%,让复杂术式更安全可控。
这种数字疗法不仅能为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医疗服务,还能促进医疗科技与AI的深度融合。通过持续积累临床数据,“全血管数字人”的智能分析能力会不断提升,未来将为更多泛血管疾病患者筑起一道坚实的健康防护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