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深入探究“群众自觉行动何以生成并持续”,对于新征程上持续激发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关键在于创造性推进理论大众化,筑牢群众思想根基。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动力源于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辩证统一,引导群众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拼搏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党的正确主张 群众自觉行动 群众路线 【中图分类号】D261 【文献标识码】A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不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我们都要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把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①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在长期奋斗中,中国共产党确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形成党的群众路线,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②深入探究“群众自觉行动何以生成并持续”,对于新征程上持续激发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深化理论大众化阐释,筑牢群众思想根基
将党的创新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关键在于创造性推进理论大众化,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成为群众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这要求把握群众认知特点和实际需求,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将理论真理力量转化为情感认同和实践自觉,实现内在驱动。
紧扣核心关切,彰显理论价值。理论大众化的实效,源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精准把握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回望历史,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深刻洞悉农民对土地的迫切渴求,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理论具象为“打土豪、分田地”,带领亿万农民求解放。实践表明,精准回应群众关切,在解决实际困难中彰显真理价值,是推动群众认同和行动的关键。
总结实践经验,推动理论创新。理论创新植根于人民实践。党始终善于发现、尊重并科学总结群众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形成的经验与智慧。改革开放初期,浙江义乌“鸡毛换糖”现象展现群众突破计划经济束缚的活力,我们党敏锐捕捉这一实践信号并深入调研,科学提炼实践经验并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框架。③从实践中总结提炼经验,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持续发挥引领群众实践的真理力量。
创新传播方式,提升理论吸引力与渗透力。实现群众对理论价值的深度认同及内化于心,需要借助丰富的叙事载体和沉浸式体验场景,以增强理论的感知度、吸引力与渗透力。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大生产运动中,军民协作开垦南泥湾的壮举,通过《兄妹开荒》等文艺作品进行展现和传播,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转化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生动实践图景,有效激发军民生产热情。改革开放初期,“摸着石头过河”的务实探索精神、“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号召,有效内化为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自觉行动的动力。
提升理论大众化实效,精准把握群众需求是前提,尊重总结实践经验是源泉,创新传播方式是桥梁。新征程上,可以运用大数据精准识别群众思想需求与利益关切,创新融媒体传播载体,拓展群众参与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的渠道。
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④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需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现实。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宽参与渠道。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中国共产党始终致力于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全覆盖的制度化参与网络。新时代健全完善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如基层立法联系点,是立法听取民意的“直通车”,也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窗口。⑤村民委员会制度、社区居民委员会制度、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各自领域持续保障最广泛群体的有序参与。特别是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显著提升群众参与的便捷性和覆盖面。
尊重基层首创,释放群众创造潜能。党的理论创新和政策突破,其源头活水来自群众的实践智慧和首创精神。党坚持“从群众中来”,善于发现、调研、总结群众创造的经验,尊重群众智慧。例如,“枫桥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汇集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成果。实践证明,鼓励基层探索、允许试错,是释放社会创造活力、保持制度生命力的重要方法。
畅通反馈渠道,增强群众获得感。保持理论政策的生命力,需要建立健全有效的反馈机制,坚持“到群众中去”检验政策成效、听取群众呼声。党高度重视基层实践,畅通群众诉求与实践反馈渠道。例如,北京“接诉即办”机制将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落实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治理实践,建立以接诉响应率、问题解决率和群众满意率“三率”为核心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解决好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⑥以实践“温度”与群众“呼声”作为政策“校正仪”,保障政策符合实际、顺应民心,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运用科技赋能,提升响应效度。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为我们党精准把握实践脉搏、评估政策效果、了解群众诉求提供强大工具。各地建立的数字化政策评估与民意分析平台,捕捉政策落地的现实效应与群众真实诉求,为政策调适提供数据支撑。技术赋能为党联系群众、服务群众、汲取群众智慧提供新的动能。
走好群众路线,尊重基层和群众首创精神,是推动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有力保障。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拓宽参与渠道是基础;鼓励基层探索、汲取实践智慧是活力源泉;畅通反馈渠道、提升群众获得感是持续动力。未来需要完善数字技术赋能的群众参与机制,健全基层创新容错纠错机制,充分释放人民群众的创新伟力。
强化思想引领与实践指导,激发持久内生动力
推动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动力源于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的辩证统一。党始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引导群众自觉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在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拼搏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夯实物质基础。人民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自觉行动,植根于人民根本利益得到切实维护。中国共产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品质大幅度提升。实践表明,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使其真切感受党的理论与实践的价值,是推动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自觉行动的情感基础与物质保障。
加强思想引领,凝聚价值共识。党高度重视思想建设和精神培育,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注重选树和宣传“双百人物”“时代楷模”等先进典型,运用报告会、纪录片、文艺作品等多样形式诠释党的价值追求,在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将党的理想信念内化为群众行动的精神内核。新时代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系统提炼与广泛宣传,进一步焕发强大的精神感召力,有力推动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引导融入发展大局,升华奋斗价值。群众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自觉行动的持久动力,来自于个人价值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目标的深度交融。通过深入的宣传教育、鲜活的典型示范,人民群众深刻认识“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这种个人命运与国家战略同向同行的深刻体认,升华了群众奋斗的意义,铸就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的持久精神动力。
推动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需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加强思想引领相统一。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夯实物质基础是前提;加强理论武装、深化精神塑造、凝聚价值共识是引领;引导个人奋斗融入民族复兴伟业是升华。新征程上,需要进一步强化发展成果共享机制,凝聚起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合力。
【注释】
①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新华网,2013年12月26日。
②刘力:《深入理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光明网,2025年10月21日。
③陈国灿:《奇迹的背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④《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强大力量》,《人民日报》,2023年12月23日。
⑤《万缕民声汇入法治长河——基层立法联系点十年回眸》,新华网,2025年10月15日。
⑥北京市党的建设研究会:《北京接诉即办: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人民日报》,2025年1月9日。
责编/李丹妮 美编/王梦雅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