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与举措

【摘要】“十五五”时期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夯实基础、全面发力的关键时期,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一时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需要深刻认识三者的内在联系和协同规律,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以全局性思维统筹谋划、一体化举措系统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关键词】“十五五”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D60 【文献标识码】A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进行部署,提出未来五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的战略目标。①“十五五”时期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突破等形势背景,只有坚定不移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才能赢得战略主动和发展先机,更好为我国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十五五”时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探索建立跨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强化对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统筹协调,推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取得重要成效。但要清醒认识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长期性工程,要在探索中推进、在推进中深化,面向“十五五”时期的发展要求,还需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突破: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循环,需要进一步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旨在通过推动三者良性互动、放大“1+1+1>3”的倍增效应。但从现实效果看,当前三者的耦合度还不够深、转化率还不够高。例如,从教育到人才的循环来看,学科设置与产业需求匹配度不高,我国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人才需求存在近3000万人缺口,②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仍然较大,企业“招工难”与毕业生“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从人才到科技的循环来看,身份壁垒、评价壁垒等,导致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间的“旋转门”不够顺畅,进而影响人才的创新创造活力;从科技到教育的循环来看,科技创新成果向教育体系的传导效率较低,前沿科技未能及时融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活力,需要进一步释放。活力源于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宽松的制度环境。然而,在实践中,影响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仍未根本破除。例如,在工作统筹上,跨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还不够健全,推进重大战略部署的合力还需提升;在科研评价上,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仍需深化探索,赋予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更长研究周期的制度环境,需持续优化;在创新探索上,容错免责机制还不健全,不敢冒险、不想冒险,成为束缚部分科研人员的“细绳子”,等等。活力不足的根源在于体制机制与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规律不适应。基础研究需要长周期支持,应用创新需要市场化激励,人才成长需要差异化评价,这些都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生态,需要进一步优化。良好的生态是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一体发展的土壤,包含要素供给、法治保障、服务配套等诸多方面。当前,支撑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良好生态仍在培育之中,还存在不少薄弱的地方。以技术经理人为例,目前我国科研人员与技术经理人的配比不足100:1,低于欧洲25:1的水平,服务力量薄弱导致部分地区和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慢、落地迟。③实践证明,没有金融活水,创新成果就难以被推广应用;没有顺畅的要素流动,资源就难以向重点领域集聚;没有法治保障,知识产权就难以得到保护;没有专业服务,产学研用对接就难以高效推进。为此,要优化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生态,以提供全方位保障。

“十五五”时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科技、人才内在一致、相互支撑。”④“十五五”时期,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需要深刻认识三者的内在联系和协同规律,注重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顶层设计和基层创新相统筹、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以全局性思维统筹谋划、一体化举措系统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

健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的协调机制。强化规划衔接、政策协同、资源统筹、评价联动等方面的顶层设计、有效统筹、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提升教育科技人才领域政策目标、工具、力度、周期的一致性和匹配度,促进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规划衔接上,加强教育、科技、人才专项规划的联动编制,确保战略目标协调一致、重点任务相互支撑、实施步骤紧密配合。政策协同上,完善跨部门政策会商和联合审定制度,着力破解不同领域政策之间相互掣肘冲突、标准不一等问题,保证政策措施的整体性、系统性、集成性。资源统筹上,推动财政投入、平台建设、项目布局等一体化配置,避免资源重复投入,努力实现各类创新要素优化整合和高效利用。评价联动上,构建教育、科技、人才相互贯通的综合评价体系,形成相互印证、彼此促进的评价导向。

创新协同育人模式。围绕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求协同育人。一方面,深入推进“双一流”高校建设和高校分类改革,优化高校区域布局、学科结构、专业设置,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教材体系、课程体系、培养方案建设,高标准高质量建好用好国家交叉学科中心,更好发挥高校作为高水平人才培养主阵地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探索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新模式新路径,强化科研机构、创新平台、企业、科技计划人才集聚培养功能,积极推广学术和产业“双导师制”“博士下车间、工人进部室”等模式,将教育教学过程深度融入重大科技任务组织实施全过程和产业创新全流程,不断提升科教协同育人和产学研融合用人水平。

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全面加强科技创新战略布局,优化重大科技创新组织机制,全链条推动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决定性突破。加强基础研究战略性、前瞻性、体系化布局,强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原始创新导向,鼓励开展高风险、高价值基础研究,为更多标志性原创成果产出营造良好环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培育壮大科技领军企业机制,支持领军企业整合产学研力量、组建创新联合体,主动牵头或参与国家科技攻关任务,同时,向民营企业进一步开放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

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着眼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实施更加积极、开放和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构建国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台,系统推进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培养造就工作。完善人才有序流动机制,深化东中西部人才协作,引导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促进人才区域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健全青年创新人才发现、选拔、培养机制,明确青年科技人才担任重要项目(课题)负责人和骨干的最低比例限制,更好保障青年科技人员待遇,为其脱颖而出创造良好条件。扩大人才国际交流合作,加大世界优秀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打造开放高效、富有韧性的人才新生态,在全球范围内集聚更多优秀人才。

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注重以全局观念、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解决制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的深层次、根本性问题。⑤在教育领域,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设置调整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以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推动教学模式改革,聘任企业人才担任“产业教授”“产业导师”,强化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在科技领域,改革科研项目组织和管理方式,持续推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适时推广科技成果转化“三项改革”和科技创新尽职免责等机制举措,健全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科研制度,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在人才领域,破除“四唯”,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完善符合教育科研活动和人才成长规律的分类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畅通人才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之间的双向流动通道。此外,还要深化高校、科研院所收入分配改革,加快建立规范与激励并重、收入与贡献匹配、效率与公平兼顾的薪酬体系。

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在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方面,强化产业需求对科技创新的牵引作用,布局建设一批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平台,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进一步打通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通道。在资金链支撑方面,构建覆盖创新全链条的金融支持体系,总结好运用好各地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做法,培育更多耐心资本,发展创业投资、科技信贷、资本市场等多样化投融资渠道,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力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在人才链赋能方面,加强对重点产业人才供需状况的监测,探索运用“双聘制”“旋转门”等,促进人才在创新链产业链间有序流动,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到企业开展技术创新,鼓励企业研发人才到高校参与人才培养。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新华社,2025年10月28日。

②《近3000万个岗位亟需“填空”》,央广网,2024年10月13日。

③《缺口巨大 技术经理人生态体系亟待完善》,《经济参考报》,2025年4月11日。

④习近平:《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社,2024年6月24日。

⑤张翼:《全面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国家治理》,2024年第15期。

责编/于洪清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