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培育文明乡风的价值意蕴及提升路径

“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摘要】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培育文明乡风,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应有之义。文明乡风,集价值伦理、文化底蕴、行为规范于一体,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软实力”,又是支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硬支撑”。需从突出思想引领、深化移风易俗、注重以文化人等方面,培育文明乡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文明乡风 乡村全面振兴 精神文明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还必须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重视农民思想道德教育,重视法治建设,健全乡村治理体系,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有效发挥村规民约、家教家风作用,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①持续深入推进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一项基础工程。《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统筹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②文明乡风作为乡村精神文明的核心载体,并非简单的传统习俗复刻,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融合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有机整体。其核心要义在于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让农民在“富口袋”的同时“富脑袋”。

培育文明乡风的价值意蕴

乡风,顾名思义,是指具有乡村社会特色的风气,其基于农村地区自然环境、生产方式、社会结构和历史变迁等长期积淀而形成,囊括为大多数村民所认同、遵循并践行的社会风尚、价值观念、伦理规范、行为习惯与文化心理,构成乡村独有的人文环境和“文化基因”,体现在农村生产生活各方面,既承载着历史记忆,又孕育着现代文明。文明乡风,是根植于乡土社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合传统美德与现代文明,引导农民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的积极向上的社会风尚和精神文明形态,既是乡村全面振兴的“软实力”,又是支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硬支撑”。文明乡风,是流淌在乡土大地上的精神灯塔,亦是串联乡村发展的灵魂纽带,深深镌刻在乡村全面振兴、精神文明建设、城乡融合发展的实践脉络中。

乡村全面振兴的内生动力。乡村全面振兴是一项涵盖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个振兴”的系统工程,文明乡风作为其中的“软件”和“灵魂”,为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注入持久动力。首先,文明乡风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人才支撑。通过文明乡风浸润,提升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水平、劳动技能,为产业兴旺提供可持续的人力资本、技术支持和文化资源。其次,文明乡风为治理有效培育文明土壤。文明乡风所倡导的孝亲敬老、邻里互助、爱护公物等美德,及修身齐家的家风家训,能够增强农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目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文明乡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场景的具象化表达,既包含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保护非遗技艺、弘扬家风家训、延续民俗礼仪,守住乡村文化根脉;又涵盖培育现代文明风尚,如倡导科学理性、反对陈规陋习、推进移风易俗,真正实现物质富裕、精神富足。文明乡风并非虚泛的概念,而是由“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构成的有机整体,是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体现,通过涵养崇德向善、邻里和睦、勤俭持家的价值观念,不断校准发展方向。

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融合共生。文明乡风绝非孤立于乡村内部的自我建设,其超越乡村一域范畴,成为城乡融合的价值枢纽,高效链接农耕文明和城市文明。文明乡风是城乡价值共识的“锚点”与“融合器”。文明乡风所倡导的尊老爱幼、邻里互助、诚实守信、勤俭节约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城市文明中的契约精神、规则意识、公共道德等现代文明理念相互滋养。文明乡风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润滑剂”与“导向标”。城乡融合不仅是人口和资本的流动,而且是文化、理念和生活方式的交汇,文明乡风通过塑造宜居、宜业、宜游的软环境,引导城市要素“愿意来、留得住、发展好”,同时将城市带来的先进理念、管理方式有机吸纳,转化为乡村发展的新动能。

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重要维度。一方面,文明乡风能有效“淳化民风”。通过抵制铺张浪费、天价彩礼、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降低发展成本,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营造良好环境。文明乡风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农民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摆脱“等、靠、要”消极思想,凝聚人心,激发村民共建美好家园的热情,形成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生动局面。另一方面,文明乡风为乡村全面振兴“赋能增智”。文明乡风倡导科学文明、崇尚知识、尊重人才,推动农民主动学习新技能、接纳新观念,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成为有追求、有内涵的新时代农民。同时,文明乡风所带来的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优良学风,本身就是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乡村成为承载乡愁、安放身心的乐土,不断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培育文明乡风面临的挑战及制约因素

传统观念与现代文明的碰撞磨合。传统思想观念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部分农民安于现状,对规模化经营、数字农业等新兴理念存在抵触心理,制约乡村产业升级与治理现代化。陈规陋习惯性难消,重男轻女、封建迷信等传统糟粕虽遭到遏制,但在一些地区,高价彩礼、厚葬薄养等现象仍然存在。农村留守群体以老人、儿童为主,受教育程度相对偏低,对生态环保、法治意识、文明诚信等理念的接受度和践行力不足。同时,少数基层地区宣传引导方式单一,缺乏贴近生活的具象化传播,存在“破之不易、立之更难”的困境。

文化传承的代际断层危机。一方面,传承主体流失与老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末,在城镇居住的进城农民工13207万人。③随着城镇化快速推进,大量乡村青壮年人口长期在外务工求学。其对本土传统习俗、民间技艺、道德规范的认知与实践日益疏离。留守老年群体虽掌握部分文化记忆,但后继乏人,使得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风险。另一方面,传统价值观念被稀释。现代生活方式与不同价值观念的涌入,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乡村社会长期形成的尊老爱亲、邻里互助、勤俭节约等朴素伦理规范,部分传统仪式与节庆活动形式化、空心化,其蕴含的教化功能与社会整合价值随之减弱。

多方治理主体协同不足。基层政府常陷入“大包大揽”困境,部分村集体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等自治载体流于形式,村民对移风易俗、文明创建等工作参与度低,甚至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脱节现象。社会组织与乡贤力量参与度不足,缺乏常态化激励机制,乡贤返乡参与乡风建设的意愿有待提升,公益组织、志愿者队伍等外部力量的介入多停留在短期活动层面,未能形成长效参与机制。

乡村人口流失带来的内生动力匮乏问题。文明乡风建设的内生动力源于多方主体协同参与,而当前部分乡村面临主体力量不足,核心劳动力持续外流的困境。大量青壮年人口进城务工,导致乡村“空心化”加剧,“三留守”群体成为主要常住人口,受体力、文化水平及传统观念束缚,他们既缺乏参与文明乡风建设的主动性,又难以推动传统民俗、道德规范的代际传承,使得乡风传承与革新失去最具活力的中坚力量。个别村“两委”将文明乡风建设视为“软性任务”,缺乏资源支持与科学工作方法,未能有效动员村民参与。同时,新乡贤、致富带头人、文化骨干等乡村人才的培育和留存机制尚不健全,文明乡风建设组织者、示范者、推动者力量不足。

培育文明乡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文明乡风是在乡村传承发展的良好道德文化风尚,文明乡风建设为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赋予了新的内涵。④需要从突出思想引领、深化移风易俗、注重以文化人等方面,培育文明乡风,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

突出思想引领,坚持不懈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持续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乡村、深入人心,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农民头脑、凝聚群众共识。其一,推动理论传播通俗化大众化。将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强国复兴的宏伟蓝图,转化为富有泥土气息的“方言方语”,用“百姓话”讲清楚国家发展与个人福祉的紧密联系。其二,创新载体形式。盘活、利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线下阵地,将大道理融入小故事,开展面对面宣讲。借助短视频、直播、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线上平台,制作通俗易懂的理论解读视频、图文资料,持续宣传党的富民惠民政策、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看得见、摸得着、记于心。其三,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和农民需求。将理论阐释与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展示生动实践相结合,引导农民深刻感悟思想伟力,自觉摒弃陈规陋习,形成崇尚科学、诚信友爱、邻里和睦、积极向上的文明新风尚。

坚持久久为功,以移风易俗为抓手,破立并举。“破”字当头,靶向整治陈规陋习。坚持分类精准施策,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文化传统、经济水平、思想观念差异,不搞“一刀切”。聚焦高价彩礼、大操大办、“厚葬薄养”等歪风陋习,以村规民约为刚性约束,健全制度保障,真正发挥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村民议事会等组织在办事标准和监督奖惩上的作用,构建“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机制,破除陋习生存土壤。“立”字为要,厚植文明新风根基。深挖乡土文化精华,传承孝亲敬老、邻里互助、诚信友善等传统美德,将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通过评选文明家庭、好媳妇好婆婆、星级文明户等榜样典型,用身边可感之事示范引领;推广积分制、清单制等有效做法,将文明乡风建设融入日常管理,使崇德向善、勤俭节约、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久久为功,强化长效保障。坚持村党组织引领,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持续完善群众参与机制,让村民成为移风易俗的主体。通过“破”与“立”的统一,持续用力、常抓不懈,避免“一阵风”式治理,涵养充盈的乡村精气神。

注重以文化人,繁荣乡村文化,滋养文明土壤。其一,建强文化阵地,活化文化载体。整合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设施功能,使其成为村民精神生活的“充电站”与情感联系的“枢纽站”。同时,对传统村落、名镇古村、乡土建筑、非遗技艺、农耕习俗等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性保护和活化利用,深入挖掘农村文化遗产中蕴含的伦理规范、传统礼俗、思想观念等的时代价值,将农业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文创产业相结合,开发特色文旅产品,打造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文明乡风多重价值,让乡村历史文脉在当代焕发新生。其二,丰富文化供给,浸润百姓生活。组织开展“村BA”“村晚”“村舞”等广受群众欢迎和喜爱的文化活动,提高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增强村庄凝聚力。其三,培育乡土文化人才队伍。发掘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开展专题培训,培育骨干队伍,加强农耕技艺、传统手工艺和民俗节庆传承。吸引乡贤、文创人才返乡赋能,鼓励创作反映乡村新貌的文艺作品,让文化创作与群众生活同频共振,以丰厚文化滋养让文明乡风落地生根。

增强责任担当,形成文明乡风建设强大合力。激发多方主体共建活力,以党建引领筑牢治理根基,发挥村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将文明乡风建设纳入村“两委”工作清单,形成“党组织牵头、自治组织主抓、村民参与”的责任链条,积极吸纳乡贤、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形成治理合力。创新共治方式与载体,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深化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实践,创新乡村治理抓手载体。加强普法教育,打造和培育一批专业化乡村普法队伍,如设立法律顾问团、村法务工作联络员等,定期开展乡村普法宣传活动,⑤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氛围。深入开展道德评议、榜样选树活动,以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夯实共享成果机制,通过改善人居环境、优化公共服务、营造和谐邻里关系,建立正向激励机制,激发全体村民参与乡村治理、涵养文明乡风的内生动力。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许传通,对本文亦有贡献)

【注释】

①《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年,第291页。

②《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9日。

③《2024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国家统计局网站,2025年4月30日。

④《中国文明乡风大会在延安举行 李书磊出席并讲话》,新华网,2025年10月29日。

⑤包晓斌:《和美乡村建设的价值逻辑与实践路径》,《国家治理》,2025年第9期。

责编/赵橙涔 美编/李祥峰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谢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