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6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的品牌活动——“互联网之光”博览会开幕,本届博览会以“AI共生、智启未来”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家企业代表,以“线下+线上”的形式亮相展示,汇聚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前沿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为本次乌镇峰会揭开科技序幕。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数智浪潮下,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其成长质量决定数字中国建设的成色。唯有让人才蓬勃生长,才能为深入推进数字中国建设筑牢根基。
数智时代的人才需求,早已不限于技术技能层面。人才培养须打破学科边界,构建“技术+行业”的跨界体系:将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升级、农业的精准种植、医疗的远程诊断等实际需求结合,让人才既掌握技术,又懂行业痛点。如此,技术创新才能精准落地,人才也能在产业链中找准定位,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双赢。
人才的蓬勃生长,离不开广阔的实践舞台。自2014年首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举办并永久落户桐乡,当地借“数”发展、凭“网”变革,为人才提供了实战沃土。如今,面对“人工智能+”趋势,构建实践平台需双向发力。一方面,政府牵头推动企业、科研机构与高校共建实训基地,把产业一线的项目引入培养过程,让人才在解决“智能工厂设备调试”“乡村数字治理优化”等实际问题中锤炼本领;另一方面,依托“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等平台,搭建技术交流与成果转化通道,让创新想法在碰撞中落地。更关键的是优化评价机制,打破“唯论文、唯学历”要求,将项目落地成效、技术突破贡献纳入考核,让实干者有奔头、创新者受认可。
人才的可持续成长,离不开政策支持与环境保障。在资源供给上,加大基础研究领域人才扶持,鼓励科研人员攻克“卡脖子”技术;在发展环境上,简化人才流动手续,推动算力、数据向创新主体开放,降低研发门槛;在激励机制上,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明确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比例,让人才的创新付出获得合理回报。同时,营造宽容试错的氛围,激发人才敢闯敢试的勇气,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不仅是技术成果的展示台,更是人才价值的竞技场。从突破技术壁垒到赋能产业升级,从数字赋能共同富裕到建设数字中国,人才始终是重要驱动力。只有坚持需求导向,搭建实践平台、优化成长环境、强化政策保障,才能让更多数智人才脱颖而出,在各自领域绽放光彩,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创新动能。(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