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晨雾未散,新桥村村口的老槐树下已围满村民。2025年8月8日,深山区移民新桥村村民袁臣辉手捧锦旗,在乡亲们的簇拥下走向弹前乡综治中心。“廉洁奉公树新风,勤政为民谱新篇”——红绸金字在晨光中分外醒目。这面锦旗背后,是万安县创新推行“四问”工作法、有效破解林权纠纷的生动实践。该工作法通过“全域摸排问诊、四级联调断症、专家赋能施治、产业赋能固本”四大环节,将矛盾化解与绿色发展紧密结合。在县委政法委牵头、县林改办配合下,万安县构建起“党政主导、司法前置、部门协同、群众参与”的林权纠纷调处新机制,探索出一条标本兼治的林权治理新路径。

全域摸排“问诊”,精准破解历史顽疾。县委政法委统筹推进“四统”筑基工程,构建统分结合的排查网络。县林改办配合开展“入户听诉”活动,积极访民情、听民声、集民智。例如,在窑头镇横塘村,调解专班通过“夜间话事会”等形式,结合历史契约与现代测绘技术,复原跨越数十年的山林流转轨迹。弹前乡在重点项目推进中,系统摸排并跟踪交办了一批如新桥村林权纠纷等重点矛盾。依托县、乡综治中心作为纠纷流转中枢,整合来信来访、“民声通道”、“12345”热线及网格员摸排信息,运用卫星遥感与ArcGIS(地理信息)系统完成3.2万本历史权证电子化归档,建立“一户一档案、一纠纷一图谱”动态台账,筛查出87处权属交叉重叠疑点区域。对1496件历史遗留问题实施“红黄蓝”三色分级管理,落实“五定”责任制并公示进度。
四级联调“断症”,多元共治化解坚冰。构建“组排查、村调处、镇化解、县联动”四级联调网络,县委政法委牵头推行“四办”解纷模式。针对弹前乡新桥村林地征收纠纷,通过“难案领办”模式,由县领导包案,综合运用历史台账、卫星影像和当事人证言,最终厘清权属,保障了重点项目顺利推进。夏造镇夏造村与赣州市南康区大坪乡上洛村的跨界山场纠纷,通过“跨案联办”启动边际联防联控机制,组织双方实地勘验、分类协商,促成“补偿+移交经营权”的解决方案,实现了维权与发展的双赢。韶口乡黄鹄村村民反映的山林被占问题,通过“急案督办”机制,由县委政法委重点督办,于7月2日成功化解。一般纠纷则通过“面案交办”由属地综治中心牵头化解。如高陂镇泗源村村民的界址纠纷,运用法理与情理融合调解,结合无人机航拍技术,促使双方达成共识。潞田镇东村村通过“田间调解”现场解决农户边界争议。建立“调解-履行-回访”全周期管理机制,通过跟踪单、反馈单等实现闭环管理,目前约85%的调解对象已转化为护林宣传员。

专家赋能“施治”,智库支撑提质增效。整合法官、林业工程师、乡土专家组建“三师协同”专班,形成技术、法律、民俗三位一体支撑。在枧头镇九斗村跨村组纠纷中,推行“专家会诊+现场办公”双轨机制,通过无人机航拍、法官释法、乡土专家讲理等方式,结合心理与情理疏导,推动当事人达成共识。建立典型案例库,提炼“三查三核”工作法,运用问题单、转办单明确责任、促进化解,确保每案有方案、有步骤。通过专家会诊,推动约85%的村组开展“自查自纠”,实现从单兵作战向协同作战转变。
产业赋能“固本”,明晰产权激活绿色经济。在县林改办推动下,通过纠纷调处明晰产权,将争议林地转化为产业发展资源。潞田镇东村村郭某兄弟500亩林地纳入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黄精、白术等种植,亩均收益从800元提升至3200元,带动120户农户户均年增收2.8万元。阳坑村300亩争议山场整合为林禽共生示范园,通过“一地生四金”模式带动27户农户年均增收1.2万元。新桥村200亩争议林地开发为森林康养基地,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有效转化了生态价值。全县通过产权明晰激活林地资源,林下经济经营面积突破6万亩,林业产值同比增长15%,切实实现了“调解一片、盘活一片、致富一方”。
截至目前,万安县累计调处历史遗留林权纠纷1474件,调处率达95.8%,相关信访量同比下降25%。这场以“四问”工作法为引领的治理实践,通过“四单”闭环机制实现全链条跟踪问效,确保矛盾纠纷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着落。如今,万安县正以林权纠纷化解为契机,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让林农在生态保护中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绘就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乡村全面振兴新画卷。(万安县委政法委 张文凤;万安县林业局 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