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党建创新 > 正文

构建审计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党建“红色引擎”

——南京审计大学国家审计学院“三维协同”党建工作实践与探索

党建创新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如何让高校党建真正成为事业发展的“红色引擎”?南京审计大学国家审计学院党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构建了以政治铸魂、机制创新、实践赋能为重心的“三维协同”党建工作体系,推动党建工作与审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服务深度融合,为新时代高校党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特色鲜明的“审计样本”。

政治铸魂:筑牢审计人才培养的“根”与“魂”

学院党委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贯穿办学治院全过程。通过系统化、立体化的政治引领体系,筑牢审计人才培养的政治根基。

深挖红色审计资源学院充分发挥审计学科特色,组织专家团队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审计工作发展历程,编写《中国红色审计史》专用教材,构建系统性、权威性的理论基础。教材内容覆盖审计制度沿革、红色审计人物事迹及职业精神内核,为学生提供生动而丰富的思政学习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将红色审计史与当前审计工作实际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审计工作的政治属性和时代使命。

创新课程思政模式学院将“中国红色审计史”课程从传统课堂延伸至学生社区,建立“社区讲堂+课后研讨”双轨机制。在授课路径上采用多种创新的形式,依托社区建立课后师生研讨机制,组织学生围绕审计史热点问题开展辩论、撰写研究报告。通过教师传授与学生参与的双向互动,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有效结合,第一课堂与社区育人的场域交叉,让学生“一站式”实现知识拓展、能力提升与价值引导的有机统一。

强化价值引领作用学院注重发挥红色审计文化的育人功能,连续五年组织“审计·廉洁文化月”活动,通过案例辩论、情景剧展演等形式,将抽象的廉洁要求转化为生动的育人场景。一名参与活动的学生表示:“通过参与红色审计史的学习和实践活动,我认识到审计工作不仅是专业技术活,更是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政治工作。”

机制创新:构建“纵横贯通”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为破解党建与业务“两张皮”难题,学院创新构建“纵横贯通”的协同治理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

纵向贯通:学院健全“党委—支部—党小组”三级责任链条,将党建工作要求层层传导、落到实处。学院党委统筹制定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年度规划,各支部结合学科特点申报“党建+业务”特色项目,党小组在课程组、科研团队中具体落实。例如,教工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结对共建,围绕“数字化审计”等前沿课题开展联合攻关,将组织生活转化为学术研讨和实践创新的平台。

横向联动:推动校内外资源整合共享,学院积极与审计机关、行业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引入行业导师参与人才培养。通过建立“政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动教师赴审计一线挂职锻炼,将实务经验反哺课堂教学。近年来,学院教师参与的多份审计报告获国家有关部门采纳,实现了党建与专业能力的双提升。此外,学院还推动与地方纪委监委、审计机关共建“廉洁教育实践基地”,实现校地资源双向赋能。

动态考评:建立融合性绩效评价机制,学院将党建成效纳入师资考核、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确认党支部在重大科研项目申报、社会服务中的职责,形成“党建—业务”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通过建立健全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职工参与党建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实践赋能:打造“党建+”多种育人场景

学院创新打造四类实践场景,将党建工作相关要求转化为育人成效,通过特色品牌项目的培育和建设,让党建工作可感可触、可观可及。

党建+社会实践育人场景。学院构建“校-地-企”协同实践机制,每年成建制派送学生赴各级审计机关开展长达6个月的实习实训并成立研究生实习组临时党支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撰写《基层审计见闻》,多名同学参与审计项目发现的问题被实习机关采纳,推动理论认知与实务能力双向提升,相关经验被《中国审计报》专题报道。同时,通过“师友同行”“导师下午茶”等活动,学生与审计一线工作者深度交流,将理论认知转化为实践能力。

党建+科研攻坚育人场景。学院依托国家级虚拟教研室“审计学课程群虚拟教研室”等平台,组建以党员教师为骨干的研究团队,聚焦国家审计战略需求开展有组织科研。党员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审计一线,通过实地调研、数据采集、案例分析等方式,形成多项具有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1份联合国审计报告被中办、国办采用,获中央主要领导人批示;1份研究报告被省级单位采纳;4份建议被市厅级单位采纳。

党建+文化传承场景。学院打造“审计名家讲坛”“审计青年论坛”“师友同行”等品牌活动,形成常态化文化传承机制。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自校内外的资深专家和审计一线的实践导师通过分享职业感悟和实践经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学院还通过录制行业纪录片等方式,展现审计人的职业传承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学院所培育的审计拔尖创新人才“阮啸仙”班,已成为学生传承审计文化、感悟审计精神的重要平台。

党建+艺术创作场景。学院将审计元素融入艺术创作,采用“自编自演、观演互动”模式创新沉浸式艺术党课。学生原创话剧《红色审计的先驱——阮啸仙》以中共首任中央审计委员会主任阮啸仙为原型,生动再现其建立人民审计制度、严明财经纪律的感人事迹。与萍乡审计局共同创作编排的话剧《红色审计1923》讲述红色审计发源地的故事。依托王荷波纪念馆资源,创排话剧《王荷波》,聚焦党的纪检监察先驱王荷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品质。

这些艺术创作不仅丰富了党建形式,更让红色审计文化在潜移默化中深入人心。通过这四个维度的创新实践,学院将党建工作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承的育人载体,形成了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有效模式,为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成效与启示:党建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审计样本”“三维协同”党建工作模式的实践,使学院实现了党建与事业发展的协同联动,取得了明显成效。党建工作质量显著提升。学院党委连续六年获校党建考核“优秀”并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名单,教工第二党支部入选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强国行”专项行动团队。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学院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升,就业率与考研升学率稳居全校前列。学生在各类竞赛中屡获佳绩,“审计狮语”传播工作坊在第十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得银奖。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认可。社会影响力持续扩大。学院教师团队获批国家级课题20余项,多项研究成果被审计实务部门采纳应用。社会培训规模持续扩大,年培训量达到70余期。学院打造的审计人才培养模式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相关经验被《中国审计报》《新华日报》等主流媒体报道。这一探索实践给我们带来启示:党建工作的生命力在于深度融合,必须从目标设定、机制设计到载体搭建全面嵌入业务主线;协同机制是破解“两张皮”的关键,通过资源整合与制度创新激发内生动力;平台载体是育人成效的保障,建设系统化、立体化的育人载体,让党建可感可触,实现润物无声的价值引领。    

未来,南京审计大学国家审计学院将继续深化“三维协同”模式,在以下方面进行重点探索:一是建设红色审计教学资源库,系统开发“审计先驱人物数字档案”“当代审计案例沉浸式课件”等特色教学资源,建立本硕博贯通的红色审计课程矩阵,推动审计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耦合。二是创新红色审计文化传播新样式,建设“审计文化数字空间”,运用VR/AR技术复原红色审计历史场景,开发“审计文物会说话”等数字文创产品,实现审计文化的创新性表达与传播。三是搭建智慧党建云平台,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建设,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赋能党建工作,构建“数据驱动、智能预警、精准施策”的智慧化党建新形态,全面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覆盖面。国家审计学院将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职责,不断创新“党建+育人”范式,为培养守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素质专业化“经济卫士”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李卫红 徐婷婷 凌慧)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