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地方聚焦 > 基层治理 > 正文

抓实新就业群体党建 赋能基层高效能治理

基层治理(2)(1)

新就业群体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重要有生力量,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需立足“国之大者”,高度重视并持续深化对新就业群体的服务与管理,打破传统行业壁垒,拓展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覆盖,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下新就业群体融入基层治理的有效路径。

推动新就业群体融合社区治理是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价值遵循。一方面强化政策支持。县域党组织需深挖政策价值内涵,针对新就业群体实际需求坚持政策自上而下的有效执行,防止出现制度悬浮化和行动表面化,确保治理需求与制度供给精准匹配。另一方面深化党建赋能。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整合与政治引领功能,通过加强“两个覆盖”工作,实地走访,将流动性强、分散程度高的新就业群体有效纳入组织体系,以工作区域和居住地为基础,细分至所在社区单元,强化二者之间联系,夯实党在新兴领域的执政基础。

聚焦该群体高流动性的典型特征,以社区空间性嵌入为抓手,推动实现系统性整合与深度融入。一是强化物理场所嵌入。以社区为基本单元,依托党群服务中心等现有设施,建设功能复合的“红色驿站”,提供临时休憩、应急援助等基础服务,打造“流动不失联、分散不脱管”的社区服务网络。例如,兰溪市兰花社区以党群服务中心为基地设立“骑手驿站”,在提供休息场所的同时,增强面对面互动与组织联结。二是深化情感空间凝聚。秉持服务初心,持续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等常态化关爱活动,不断增强新就业群体的情感归属与社区认同,实现物理流动与情感稳固的有效衔接。三是完善服务保障体系。畅通诉求表达与权益保障机制,设计社区书记码,积极回应其在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推动教育资源下沉社区,开设公益寒暑托班等便民服务,切实缓解其工作家庭双重压力,推动实现从物理接纳到心理融入的深层转变。

坚持以新就业群体融入重构社区治理服务网络,拓展基层治理生态空间。一方面,着力提升社会治理效能。推动新就业群体由“被服务者”向“服务提供者”与“治理协同者”转变,依托其走街串巷、熟悉社区的优势,将其打造为社区治理中的“移动探头”与“民情前哨”,增强问题发现的及时性和处置效率。同步建立健全服务积分制度,依据参与社区治理的实际贡献赋予相应积分,并可兑换生活物资,激发持续参与动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该群体中党员力量的培养与使用,积极推荐优秀党员担任社区相关职务,发挥其桥梁纽带和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更多新就业群体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和公共事务,构建起党员带头、群体响应、社区协同的良性治理格局。

(中共兰溪市委组织部 李臻)

[责任编辑:王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