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人就医的主要方式,一是求助于官方,但是官方的惠民局、安济院等数量有限,无法充分满足民众的就医需求;二是求助于民间医生,坐堂医是职业比较稳定的医生,多开设于繁华街市,医术比较可靠;三是求助于走方医,此类医者数量虽多,但水平良莠不齐,他们游走乡里,构成当时民间最主要、最直接的医疗资源。对于读书人而言,还有一种就医方式,即自行研读医书,利己济人,是儒家上奉君亲、下救贫厄、中以保全自身的一种方式。
【关键词】古代医院 坐堂医 走方医 儒医
【中图分类号】K23 【文献标识码】A
如今,人们已经形成较为统一的就医方式,患病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医院”(医疗机构)。然而,古人是如何就医的?古代有医院吗?医院是否能够满足古人的就医需求?除了医院,还有哪些就医方式?医生的水平如何?本文将为大家回答这些有趣的问题。
古代官办医院
苏州碑刻博物馆藏有《平江图》碑刻,是南宋平江府城市平面图,也是我国现存历史最久、最完整的城市平面图,该碑立于苏州碑刻博物馆前门西首,图上详细刻有官署、寺观、庙宇、园林、城墙、城门、河流、山脉等,形象而准确地反映出当时苏州的城市布局。值得注意的是,“平江图”右下角标有“医院”二字,这是宋代著名的医药慈善机构,也是最早以“医院”命名的医疗机构。当然,这个“医院”与现今的医院不同。
平江府医院的主要诊治对象不是平民,而是病囚。明代王鏊《姑苏志》卷二十二记载:“安养院在州钤厅后,旧曰医院。宝庆中改今名。”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立安养院碑,该碑藏于苏州碑刻博物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一块医院碑刻。碑文表明设置安养院的初衷与缘由:“死于刑吾不忍也,而有死于病者若之何忍?”“府县四狱之以病告者而治其医之。”医院的规模与设施也颇为完备:“大概屋百础,田三顷,饮食卧藉熏燎之物,靡不具获。”对于某些罪囚不当医治的议论,碑文云:“其罪至死者,法也;欲生之者,吾心也。纵不可生,当死于法而不当死于病也。”
南宋的医院虽然主要针对病囚,但是仍旧体现历代皇帝以儒家思想治国,“使民养生丧死无憾”①的执政理想。其实,政府设医院或病坊作为慈善之举由来已久。春秋齐国即在都城临淄置建养病院,收容听障人士、盲人、肢体活动不利者等残疾人以疗治。《管子·入国》:“所谓养疾者,凡国都有掌养疾。聋盲喑哑,跛躄偏枯握递,不耐自生者,上收而养之。疾,官而令衣之,殊身而后止。此之谓养疾。”②汉代中郎将皇甫规曾在军中置办医药,建“庵庐”,把生病的士卒集中到一起医疗。《后汉书》有载:“规因发其骑共讨陇右,而道路隔绝,军中大疫,死者十三四。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咸悦。”③
自唐代始,政府为“矜孤恤贫,敬老养病”,在京城与各州县置悲田病坊,以收容贫病、乞丐。《唐会要》:“会昌五年十一月,李德裕奏云:恤贫宽疾,著于周典,无告常馁,存于王制。国朝立悲田养病,置使专知。”④宋代延续唐代悲田院之设,置福田院。宋仁宗时,京师有东西两所福田院,安置老疾乞丐,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增南北两所福田院,各院有屋50间,所养各以300人为额,内藏年拨给5000贯。“悲田”“福田”,从名称看,具有一定的释家色彩。事实上,唐宋以来的“福田院”“悲田院”,无论是医疗还是运营管理,多由僧侣参与,这一传统如今仍在东南亚华人僧侣中流行。宋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八月,“置安济坊,以处民之有疾病而无告者,初令诸郡置之,寻复推行于县”⑤。将安济坊推广至各郡县,收容贫病者以照顾,病人依病情轻重异室居住。宋代也针对军队部卒设置医疗机构,颇似汉代“庵庐”,但规模与制度的完备程度则远胜前朝。《宋史·仁宗纪》:“景祐三年二月甲子,以广南民兵苦瘴毒,为置医药。”⑥
明清时期亦沿袭宋代制度,从京师到各府、州、县均有类似于医院的机构,如普济堂,养济院、育婴堂,以及惠民药局等,除了施药,也有医官,政府定期给予考核。《明史·职官》:“洪武三年,置惠民药局,府设提领,州县设官医。凡军民之贫病者,给之医药。外府州县置惠民药局。边关卫所及人聚处,各设医生、医士或医官,俱由本院试遣。”⑦
民间医者
虽然古代有官办的医养机构,但是远不能满足民众医疗所需,普通老百姓就医主要依靠民间医生。民间医生有两种:一种是坐堂医,另一种是走方医。坐堂医有自己的店铺,一般是前店后场的模式,前厅看诊,后场修合药物。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即绘有医铺,都位于城门内繁华的十字街上,地段优越,规模可观,说明彼时坐堂医者的经济收入比较高。例如,牌匾上写着“赵太丞家”的医铺,规模较大,从房屋的布局看,医铺有三进院落。门前立招上写有“大理中丸医肠胃冷”“治酒所伤真方集香丸”等字样,室中有妇人抱着婴儿就诊。由此看来,这家医铺的业务范围较广,内科、儿科都医。
医学延至北宋,分科已经比较细致。《清明上河图》中的“赵太丞家”“杨家应症”应该是规模比较大的医铺,另外在汴京还有诸多专科医铺,如骨科、儿科、咽喉科、产科等。《东京梦华录》载有当时马行街诸医铺的繁盛之状:“马行北去,乃小货行时楼、大骨傅药铺,直抵正系旧封丘门,两行金紫医官药铺。如杜金钩家、曹家、独胜元;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石鱼儿、班防御、银孩儿、柏郎中家,医小儿;大鞋任家,产科。其余香药铺席、官员宅舍,不欲遍记。”⑧
走方医又名铃医,因走方医手持摇铃而得名。摇铃,又名虎撑,外圆中空,铸铁为之。民间相传为唐代名医孙思邈遗制,传说孙思邈路遇喉中卡入骨刺的猛虎向其求助,孙思邈以铁环撑虎口,探手入虎喉以取出骨刺,故有“虎撑”之名。传说当然不足信,民间亦有汉代名医华佗以铁环撑虎口摘喉瘤的传说。不过,手握虎撑,摇铃串巷的确是古代走方医的职业写照。清人石渠在《葵青居诗录》中有一首专门描述“虎撑”的诗:“一幅白帘标姓名,一围圆相摇且行。活人那有好身手,毒口偏能为虎撑。”⑨虎撑大约有厌胜趋吉的意义,摇动时内中铜铃叮当作响,为走方医招徕患者的职业器物。汴京街头走方卖药的情景,在《东京梦华录》中有所记载:“瓦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终日居此,不觉抵暮。”⑩“另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早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⑪
文人自医
民间医者是古人就医的主要对象,但是古代民间医生的水平如何呢?我们耳熟能详的名医当然是医术高超的,如华佗、张仲景、孙思邈、叶天士等。不过,这些名医只是极少数,大多数民间医者的水平一般。古人普遍受教育程度不高,能阅读医书又有所成就的医师的确太少。在古代,医者有名无实、滥竽充数者多。古人有一句俗语:“有病不治,常得中医”,是说得病以后不用治疗,也相当于给中等水平的医生治过了,强过付于庸医之手。晚清《点石斋画报》中批评当时的中医:“所世人心不古,生涯日促,借径于医以为糊口计,朝汤头而暮本草,素问金匮茫乎未闻,而一线残喘,遂悬于诞妄无知之手矣。浙臬萧杞山廉访署眷抱病,延医诊治,案方矛盾,佐使枘凿,廉访素精岐黄,取方一一诘之,某医腼颜钳口而退。”
因为民间医生靠不住,所以古代读书人有自习医书的传统。广为流传的“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出自宋代名臣范仲淹。宋人笔记《能改斋漫录》中记载了范仲淹的这则事迹:“范文正公微时,尝诣灵祠求祷,曰:‘他时得位相乎?’不许。复祷之曰:‘不然,愿为良医’。”⑫古时举子业不中者,往往转而从医,亦常以“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一名言而搪塞。医者中亦有常怀泽被生民之志的,也以“功同良相”的“儒医”自居。在此风气下,部分宋代知名文士主动涉足医学,据李良松等统计,沈括、苏轼、陆游、欧阳修、曾巩、王安石、朱熹、王禹偁、龚鼎臣、司马光、范成大、秦观等文人亦涉医药。
文人知医,自然会以身试医,甚至在实践中实施医学。《苏沈良方》中有沈括自行医治的记录:“熙宁中,予病项筋痛,诸医皆以为风,治之数月不瘥,乃流入背膂。久之又注右胁,挛痛甚苦,忆琪(王琪,授沈括医方之人)语方,向已编入《灵苑》,取读之,有此一验,乃合服之。一投而瘥,后尝再发,又一投而瘥。”⑬宋代诗人陆游也知医,其诗中多有采药、种药的记载,如“我亦从来薄世缘,偶然采药到西川”(《待青城道人不至》),“少年读尔雅,亦喜骚人语。幸兹身少闲,治地开药圃”(《药圃》)等。而且,陆游还曾设药街头,行医四方:“我游四方不得意,阳狂施药成都市,大瓢满贮随所求,聊为疲民起憔悴。”(《楼上醉歌》)又:“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
【注:本文系“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项目”(项目编号:CIZIA2024-009)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清]焦循:《孟子正义》,《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33页。
②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第1034页。
③[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第2133页。
④[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第863页。
⑤[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见《四库全书》,史部编年类,卷26,国家图书馆。
⑥[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201页。
⑦[清]张廷玉等:《明史》,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159页。
⑧⑩⑪[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54页、第44页、第69页。
⑨[清]石渠:《葵青居诗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9年,第59页。
⑫[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388页。
⑬[宋]沈括原著、杨渭生新编:《沈括全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696页。
责编/周小梨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