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理论 > 正文

人口新形势对我国消费结构的影响

【摘要】人口总量发生重大变化对消费规模和总消费需求产生冲击,人口生命周期中的年龄-消费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将影响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化的长期趋势。少子化、老龄化趋势加剧将导致生育主导型消费负增长、服务业消费需求不断增大而大宗消费品预期减弱,区域间人口流动会显著影响各地区消费需求和结构。政策重点是保持收入增长、改善收入分配,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和保障水平,减小预防性储蓄动机,增强消费刺激政策的针对性,有效释放青年人、老年人口、流动人口等重点群体潜在的消费需求。

【关键词】人口新形势 人口预测 消费结构 消费趋势 公共政策

【中图分类号】F012;G521 【文献标识码】A

消费是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大力提振消费。深入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①今年以来,我国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深入开展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国补”资金接力供给,贴息政策靶向精准,一揽子政策“组合拳”持续发力,促进了消费增长。人口结构变化的新形势和趋势,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影响宏观经济格局最重要的长期因素,必须全面认识、正确看待我国人口新形势对消费结构和消费趋势的基本面影响,才能使刺激居民消费的政策有效发挥作用,成为驱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人口发展新形势和未来趋势

总人口增长趋势转变,将对我国总需求产生长期深远的影响。作为长期低生育率的结果,2021年我国人口规模达到14.126亿的峰值,从2022年开始我国人口规模连续三年缩减。国家统计局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发布的数据,2024年总人口比2023年减少139万人。总人口达峰之后,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也将加快减少。在2011-2022年期间,我国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每年减少的速度为0.14%,根据人口仿真预测,在2022-2035年期间,这个速度预计将大幅度提高到0.83%。2025-2030年,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将从8.70亿降至8.35亿,下降4.0%,年均减少近700万人。劳动年龄人口结构趋于老化,中位数年龄将升高0.74岁,由38.4岁上升到39.2岁。由于每年都有规模较大出生队列移出劳动年龄人口,45岁以上劳动年龄人口相比劳动年龄人口下降速度更快,导致45岁及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将在“十五五”期末2030年达到阶段性低点,而后将快速上升②。总人口转变趋势对我国总需求,特别是导致居民消费弱化将制约经济增长,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③。

少子化、老龄化趋势加剧加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将进一步老化。1953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仅为4.41%,2021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了14.2%,已经超过中度老龄化社会国际标准的14%④,2024年则增加到15.6%。在持续的低生育率下,育龄女性人口规模萎缩和年龄结构老化将持续推动出生人口规模下降,从而降低0-14青少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导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进一步老化。2025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首次超过0-14岁少年儿童占比。2025-2030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规模将从2.21亿增长到2.68亿,占比将从15.8%快速上升到19.3%,年均升高0.70%,而0-14岁人口占比将从15.4%下降至12.5%,年均下降0.59%。至2033年,少儿人口规模将减至老年人口的半数以下⑤。与出生率下降相关的还有育龄妇女和初婚人数的下降,2021年我国初婚人数为1157.8万人,比2020年减少70.8万人。这也是多年来初婚人数首次跌破1200万人,初婚率的显著下降均与消费有关。

在劳动年龄人口老化的趋势下,劳动力流动将显著影响不同地区的劳动年龄人口构成,区域人口增减分化进一步加速。与2010年相比,2020年流动人口在规模上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16-59岁人口在流动人口中占比从83.6%降至75.6%,其中45-59岁人口占比从2010年的12.5%升至2020年的20.7%。区域人口增加分化明显,改变地区之间的人口布局。一是人口迁移流动明显的改变城乡人口结构,也因此会带来城乡消费结构及消费需求的变化。城乡人口比从2010年的50:50,到2020年的64:36,2024年为67:33。其中,因随迁、工作就业、学习培训等原因离开户籍登记地的人口以少年儿童和低龄劳动年龄人口为主。二是劳动力流动、分布受区域经济发展程度影响,与生育率和老龄化呈明显现负相关。中国分省的经验数据也显示(图1),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少子老龄化的趋势越明显,经济发达省份的生育率均低于全国平均趋势线。三是人口流动将更为显著地影响劳动年龄人口的区域分布和构成,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相较于2010年,2020年流动人口规模有较大幅度增长,但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下降,16-59岁人口在流动人口中占比从83.6%降至75.6%,45-59岁人口占比从2010年的12.5%升至2020年的20.7%。流动人口年龄中位数从2010年的29岁升至2020年的33岁,省级城-城流动规模和占比快速上升。

青年劳动力供给,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将长期居于高位,与青年劳动力供给相关的就业和消费将成为未来8-10年的一个中长期趋势。一方面,高校毕业生数量自1999年起不断增加,从不足100万人增长到超1000万人,2023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了1179万,并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增长⑥。2021年、2022年、2023年和2024年我国普通、职业本专科招生人数分别为1001万、1015万、1042万和1068万,这意味着未来我国毕业生人数还将进一步扩张,青年劳动力的就业总量压力较为突出。不仅如此,青年就业压力不仅仅来自应届毕业生,劳动力市场已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往年毕业生群体,解决青年就业问题变得较为艰巨。另一方面,根据人口仿真预测结果⑦,虽然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自2022年起进入迅速下降阶段,到2050年大约每年减少965.8万人,但青年人口数量未来十年却将是持续增加。预测显示,其中16-25岁青年人口2025年将达到15486.9万人,到2030年为17372.2万人,2034年为17610.4万人,直到2035年16-25岁人口才会出现下降;16-29岁的青年人口2025年达到21507.4万人,2030年为23080.2万人,到2034年将达到24126.1万人。因此,青年劳动者供给将长期处于高位。因此,满足16-29岁青年人群的消费需求将是未来一个长期的政策关注点。

人口发展趋势对消费需求和结构的影响

从生命周期角度来看,人口发展趋势将带来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明显变化。一是人口总量影响消费规模和总消费需求。在我国总人口峰值和负增长到来的情况下,消费需求可能遭遇的冲击则会明显加大⑧,主要是劳动者收入提高减慢,弱化居民消费需求。2024年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4.5%,明显低于2014-2019年62.5%的平均水平。2024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比2023年减小3.7个百分点。二是生命周期中的年龄-消费支出之间存在“倒U”字形曲线。关于年龄与消费的关系,年龄不仅影响家庭人均消费数量,而且影响家庭消费结构。经济学家还指出,每个消费者都会根据生命周期的每一个时期,安排自己对特定产品和服务的消费即每一个特定时期的总支出。图2显示出不同年龄阶段的消费水平呈现明显的差异。青年年龄段的群体消费水平是最高的,峰值发生在25-30岁。需要指出的是,青年人的消费支出高于其他年龄段人群,但青年人储蓄少、受收入水平的影响较大,其收入的消费弹性大,因此当青年人就业质量不高收入增长受限时,对消费负面影响较大。55-60岁人口为退休做准备产生较为强烈的预防性储蓄意愿,也是消费水平偏低的年龄段。同时,图2显示老年人消费水平低于劳动年龄人口并不直接明显,而是以更复杂的形式表现。比如,由于家庭共济的原因,同时老年人的医疗支出较高,因而从数字上抬高老年年龄段的消费支出。三是人口发展新形势将带来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变化的长期趋势。随着生育率和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家庭规模的进一步缩小,家庭对5-12岁孩子的人均投入较高,家庭消费在16岁以下子女的人均教育支出还会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口规模不断增大和老龄化加剧的趋势,老年人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将是推动消费增长的一个主要来源。

少子老龄化趋势将导致生育主导型消费负增长、服务业消费需求会不断增加而大宗消费品预期减弱。一是消费结构分化明显,随着劳动年龄人口的进一步减少,少子化形势的加剧,家庭规模会趋于进一步缩小,引起家庭储蓄和投资的变化,抑制“二孩经济”相关消费(如二胎教育、住房换购),削弱整体的儿童教育、育儿等消费需求。出生率下降直接减少对母婴产品(如奶粉、尿布、童装)及服务(如月嫂、早教)的消费需求,降低母婴市场规模的增速。二是从人口年龄构来看,我国老年人的收入普遍偏低,并且有消费的后顾之忧,因而消费能力和消费倾向都比较低。因此,人口老龄化也产生抑制消费的效应。家庭可能更倾向于储蓄和投资,为应对老年生活的需求和风险做准备,消费结构可能会更加注重品质、健康和个性化,消费需求更多地关注生活品质、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消费。三是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剧,对于医疗保健、养老服务、休闲娱乐、教育文化旅游等服务业的需求会增加。2023年全国居民人均医疗保健消费支出2460元,增长16.0%,增速高于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8个百分点。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9.2%。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2904元,增长17.6%,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10.8%⑨。因此,生活服务业可能成为未来消费需求增长的重要领域,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加重,消费需求结构将发生变化。老年人更注重基本生活需求和医疗保健,相对较少追求时尚、高科技产品或其他大宗消费品。因此,整体的消费需求可能更偏向基本生活支出,而相对较少涉及一些大宗消费领域。并且由于老年人更倾向于节俭理财和保守投资的消费习惯,更限制了他们在大宗消费领域的支出。

人口流动会导致区域间人口结构和规模的分布差异,不仅影响各地区的消费需求和结构,而且流动人口市民化将会显著促进消费。区域间人口增减,首先会导致人口流入地区消费需求的增加和消费结构的改变。流入人口不仅需要增加住房、家具、家电等生活必需品,同时也会增加对服务业、餐饮业等的消费需求。随着流动人口不断流入,会带来不同文化背景、消费习惯和消费需求特点,从而促进了一些特定领域的消费需求增长,比如特色餐饮、文化娱乐等方面。同时,人口流动会导致各地的产业结构发生调整。人口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会带动当地就业和相关产业的投资,生产活动的增加会刺激企业生产和雇佣更多员工促进消费需求增长,形成正向的生产-消费循环。区域人口增减分化,实际上是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一种折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虽然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但由于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劳动力和人口流入,东北地区和少数其他北方省市,则成为人口低出生率和劳动力高流出率最突出的地区。人口流动的增加往往会促进城市的消费市场更加活跃。我国区域间人口流向趋势是从乡镇向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向经济发达、活跃的地区,因而流动人口市民化的公共服务能显著提高城市消费规模。流动人口虽然是城市常住人口,长期工作生活在城市,但其消费水平与流入地城市本地户籍人口存在较大差距。据全国流动人口监测调查数据,流动人口家庭与流入地户籍家庭的消费差距为65%⑩。同时,对于人口净流出的省市来说,经济活力可能会降低,投资和发展受到阻碍。由于市场需求减少,企业可能会减少对该地区的投资,导致经济发展的乏力,进而影响消费市场的活跃度,会面临消费市场萎缩和消费需求减少的挑战。最后,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的区域差异会影响省市的最终消费率,影响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绝对值更高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通常意味着更高的消费需求和消费市场的繁荣。

适应人口变化形势促进消费的政策重点

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需要改善收入分配,保持居民收入增长。我国人口发展形势,即人口年龄结构进一步老化对消费的收入分配效应也已经显现。若收入差距扩大,高收入家庭边际消费倾向较低,而储蓄率较高,低收入家庭边际消费倾向高而收入却不足,为了养老、疾病等考虑预防性储蓄动机强烈,由此就会造成社会整体的过度储蓄和消费不足。需要通过改革以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实质性的缩小城乡之间和不同收入主体之间的差距。虽然自2009年我国基尼系数有了显著的改善,政策目标也是收入提高与经济增长保持同步,但提高居民收入和劳动报酬占比,也并不意味着收入分配格局的均等化。2024年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基尼系数为0.465,需要通过税收和转移性支付等手段来改善收入分配状况。

增强消费刺激政策的针对性,扩大不同群体的消费潜力,注重青年人的消费转变。目前我国居民平均消费率为40%左右,不仅远低于高收入经济体70%左右的水平,也低于56%左右的世界平均水平。2023年,我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占比为45.2%,发达国家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之后,服务性消费比重普遍在50%以上⑪。把刺激消费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通过提高消费、推进消费升级促进就业和收入持续增长,优化汽车、房地产等消费政策,扩大“以旧换新”的消费品类,持续提升传统消费,适应教育公共服务、医疗健康服务消费升级的需求,扩大文化和旅游的服务业消费。针对越来越多的青年人,消费重点从外在的物质消费转向内在的精神满足消费,增加消费供给,发展体验式消费,青年一代对奢侈品、名牌产品等物质商品的兴趣逐渐减弱,应注重加快相关服务业的多样化,更好地满足年轻人对于精神消费的需求。

加大财政对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把促消费与惠民生结合起来,促进流动人口市民化,释放流动人口消费潜力。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充分考虑人口老龄化趋势加深加剧的因素及人口流动区域增减变化,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应做到均等化和养老保险给付的可持续性,提高基本社会养老保险的普惠水平。稳步提升流动人口市民化程度,推进基本常住人口在就业、教育、医疗和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据估算,流动人口市民化能降低预防性储蓄,提高居民消费率0.71个百分点⑫,促进流动人口以城市本地户籍作为消费参照群体,提升流动人口消费水平,消除流动人口在就业、医疗、教育和养老等公共服务与城市本地户籍居民的制度约束,能增加流动人口城市融入、提升流动人口消费预期和消费需求潜力。

以发展养老事业、养老产业和老年服务为核心,挖掘老年人口消费潜力。按照2010价格,2030年我国老年人口消费可达15.5亿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总量的10.8%左右,2050年消费总量预计可能提高至69万亿⑬。满足“银发族”旅游出行、适老化改造、机构养老、社区居家养老、家政服务等需求,增加养老育幼相结合的服务供给,满足家庭在养老和照料服务等方面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一是老龄化不断加剧的人口形势下,满足老年人基本养老保障,减轻预防性储蓄对消费的约束,确保老年人生活品质的提高与现代化进程同步推进。二是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保障,降低老年人就医的经济压力,加大医疗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提高医疗服务的覆盖范围,使老年人更容易获得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减轻老年人医疗消费的顾虑。三是以适老化改造满足居家养老的多样化消费需求。根据国家卫健委的官方信息,我国居家养老的老人占比达到90%,提升居家养老人群的生活品质,适老化改造相关的住房、装修、材料以及科技产品将具有很大的消费市场规模。

通过互联网、移动购物电商平抑区域间人口流动的城市消费空间差距。我国区域人口增减分化是由各地区在人口转变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存在的差异决定,从统计上看,各地区的人口增长既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差)影响,也受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与迁出率之差)影响,人口流动越来越向超大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集中。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18个千万以上人口城市,人口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9.5%。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城市市场萎缩、大型商场较为缺乏、消费品类单一,可以通过各类电商平台来改变消费方式、满足消费的多元化需求,平抑人口分布上的消费空间差异。

【注: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重大项目“人口与就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项目编号:2024YZD014)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人民日报》,2025年10月29日。

②⑤⑦郑真真、封婷:《中国人口发展形势年度报告》,载蔡昉、都阳主编《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25——促进全生命周期人口高质量发展》,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年12月,第19-30页。

③蔡昉:《人口负增长时代:中国经济增长的挑战与机遇》,北京:中信出版社,2023年3月,第109-131页。

④屈小博:《人口变迁与教育布局优化》,《人民论坛》,2024年第16期,第66-69页。

⑥数据来源:2024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

⑧蔡昉、王美艳:《如何解除人口老龄化对消费需求的束缚》,《财贸经济》,2021年第5期,第5-13页。

⑨数据来源:2024年中国统计年鉴。

⑩谭苏华、朱宇、林李月等:《流动人口家庭的城市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人口与发展》,2015年第1期,第22-31页。

⑪王昌林:《以提振消费为重点全方位扩大内需》,《求是》,2025年第5期,第59-64页。

⑫孙豪、桂河清、柴国俊:《流动人口消费需求潜力:规模估算与释放路径》,《财经科学》,2022年第7期,第122-136页。

⑬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2021年12月。

责编/李一丹 美编/杨玲玲

声明: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社原创内容,任何单位或个人转载请回复本微信号获得授权,转载时务必标明来源及作者,否则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陈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