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畅通社会流动渠道,提高人民生活品质。解决“急难愁盼”,既是执政之要,更是民心所向。广大党员干部要始终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入手,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用实打实的行动回应群众期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民生连着民心,关乎百姓最基本的生计,群众的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皆系于此。“十四五”期间,从民生诉求“码”上办的便捷服务,到重点群体就业“一人一策”的帮扶机制;从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的落地见效,到城市社区“15分钟便民生活圈”的逐步建成,更有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惠及5.6亿人次、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92%的民生成绩单……这些民生实事看似微小日常,实则直接牵动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就藏在这些民生小事中。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党员干部为民造福,本质上就是要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作“履职清单”,在解决一件件老百姓操心事、烦心事中赢得信任和支持。一方面,要勤于走出办公室、跳出文件堆,深入田间地头、社区院落、企业车间,以“板凳会”“入户访”等接地气方式听民声、察民情,通过面对面、心贴心的沟通,真正摸清群众“急难愁盼”的底数。另一方面,要织密民情收集网,通过设立“民情信箱”、开通民情热线、开设微信公众号民情专栏、搭建智慧治理平台等,确保群众诉求及时掌握、快速回应,坚决杜绝以“走程序”为名搪塞、拖延。
民之所向,政之所往。当前,不论是老旧小区改造、停车难、物业纠纷等“城市病”,还是农村环境整治、产业发展、乡风文明等“乡村愁”,都需要党员干部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啃硬骨头”中展现担当作为。要树立“群众盼什么、我们就干什么”的工作导向,下足“绣花功夫”,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注重运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精准识别不同群体的差异化需求,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公共服务,把有限的资源和精力集中于关键处,彻底告别虚功和形式主义。要大力推广“民生微实事”项目,通过“群众点单、社区派单、部门接单”机制,让群众在“问题解决不过夜”的实效中,真切感受到“事有人管、难有人帮”的温暖。要注重复盘反思、提炼总结,持续健全民生诉求全链条工作机制,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巩固提升”的良性循环,确保“急难愁盼”事项一件也不落下、件件办到百姓心坎上。
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广大党员干部唯有发扬钉钉子精神,以“不解决问题不撒手,不见成效不收兵”的韧劲,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方能创造出经得起人民、国家和历史检验的实绩。(刘航先)